正文 第9章 茅盾(1 / 3)

現代文學家

(1896年—1981年)

小傳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革命作家,社會活動家,浙江桐鄉人,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921年,在上海先後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他創作的著名長篇小說《子夜》和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成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常務委員、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長等職。

1981年3月21日病逝於北京。

@@代表作品

《腐蝕》(長篇小說)

《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小說)

《林家鋪子》(中篇小說)

《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中篇小說)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白楊禮讚》

@@“童年”

與小說結下因緣

茅盾的故鄉,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傳統和物產豐富的江南縣城,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河網密布、縱橫交錯,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開始繁盛。

茅盾的父親是一位秀才,隨嶽父學醫,他討厭八股文,喜歡新學,並以此規教孩子,不幸的是當茅盾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他便去世了。

茅盾的母親,是江浙名醫陳我如的女兒,幼時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讀了不少古書,因此她不但知書達禮,而且頗有見識。在茅盾的童年時代,她就把文學、地理和曆史知識教給他,這對茅盾的成長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茅盾8歲開始進入全鎮第一所初級小學——立誌小學,學校門楣上嵌著“立誌”二字,兩旁對聯是:“先立乎其大,有誌者竟成。”茅盾回憶當時情況說:“《速通虛字法》幫我造句,《論說入門》則引導我寫文章。”

後來到另一所高等小學,學到不少新知識,如英文、國文、算術、物理、圖畫……特別是英文,用的是納斯菲爾德編的文法書,內容相當深,這給日後茅盾成為翻譯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時期,茅盾還和小說發生了因緣,他在家裏的一間破房裏,翻出一箱舊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等都成了茅盾的好夥伴。

此外,他還對江浙一帶很看重的農事——養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祖母是一個養蠶的高手,茅盾每每放學回家,就參與其中,這在他後來寫的優秀小說《春蠶》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創作準備”

center共產主義先行者

茅盾入湖州中學讀書時,校長是沈譜琴,字毓麟,他是同盟會秘密會員。學校聘請一些有學問、有新思想的人任教,如錢夏講的《太平天國檄文》、史可法的《答清攝政王書》、黃遵憲的《台灣行》等,充滿了掃除虜穢,再造河山的義氣,茅盾很喜歡,但對一些“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寫信擬六朝人的小劄”等等訓教,茅盾並不感到滿意。因此,他一麵受著嚴格的古代文章的陶冶,一麵也對那種刻板的古舊生活感到厭倦。

這時,茅盾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一位同學那裏借來了工具,暑假一到,回到家裏,就自製刻刀,把父親遺留下來的石章,都收集起來,學著刻。不曾學過篆字,就查康熙字典;功夫不夠,就用拓印的辦法。在他的課本上,印滿了“草草而已”、“醒獅山民”、“沈德鴻”等印麵。

一天,茅盾見了在嘉興府中學讀書的凱叔,聽到很多那學校的新鮮事,如教美文的老師都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的,教員和學生非常平等,宛如朋友一樣,這引起了茅盾的向往。到了那裏,果然如此,而且那學校環境特別好:占地百畝,分南北兩院,南院為舊鴛湖書院故址,北院為舊秀水縣署故址。

這所學校盛行“光頭主義”,“光頭”在當時是“革命”的標誌,是要被殺頭的!但校長方青箱是革命黨,教員中也有很多,不過他們都“真人不露相”,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了,他們才有的到上海,有的到杭州去參加起義了……所有這些,都對茅盾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為他日後參加北伐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1913年,茅盾在杭州安定中學畢業,母親以有限的積蓄給他深造的機會,恰在這時,北京大學來上海招考預科學生,茅盾報考被錄取。這時,北大校長是胡仁源,預科主任是沈步洲,教授以洋人居多。刻苦的學習,不僅使茅盾打下了中國文史科學的深厚功底,同時,也獲得了廣泛的外國文學知識。

作為茅盾創作準備的一個重要方麵,是他從北大預科畢業後,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在這裏,他先是一麵工作,一麵自學,編譯了大量中外作品;後來又接任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工作,他大膽革新,很快使這份老刊物麵貌一新。

就在這時,一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組織,正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中醞釀成立。當時,陳獨秀到上海,為了籌辦上海版《新青年》,他約陳望道、李漢俊、李達和茅盾會麵,這就是沈雁冰(茅盾)第一次見到陳獨秀的情形。

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李漢俊對茅盾的學識很欣賞,就約請他為《共產黨》月刊翻譯文章。通過這些接觸,茅盾懂得不少新東西。第二年二三月間,茅盾就經李漢俊的介紹,加入了上海共產黨發起組,成為我們黨最早期的黨員之一,也奠定了他日後進行文藝創作的思想基礎。

@@“成名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