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丁玲(3 / 3)

作品描寫的是從1946年中共中央關於土改的“五四指示”,到1947年全國土改會議以前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以及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的過程。具體故事以華北一個村子的土改運動為背景,展開村子上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其人物也是從現實出發,比如黑妮這個形象,就是她在懷來時,見到過的一個長得很俊俏的地主侄女。這個女孩子在地主家受過很多苦,卻被村裏一些人視為異己,丁玲以極大的同情來塑造這個柔弱的姑娘。

在創作過程中,丁玲還克服了不少困難。小說剛開了個頭,因戰事的需要,就從紅土山搬到抬頭灣繼續寫,中間又被抽出去參加唐縣土改複查工作,而且這時她身體還有病,她是抱著為文藝座談會爭光、為向毛主席彙報的真摯感情,夜以繼日地趕寫出來的,整個創作時間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1948年夏天就完成了。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土改運動的長篇小說,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照耀下的一個重要收獲!

“趣聞軼事”

四度癡戀

1924年,丁玲來到北平,結識了胡也頻。此時的丁玲正在為弟弟的夭折和命運的艱辛感到痛苦,對比她小一歲的胡也頻毫不動心。她感到無法在北平繼續生活下去,於是便返回湖南老家。不料胡也頻居然借了錢追她追到了湖南——他蓬頭垢麵,除一套隨身換洗的褲褂外,身無分文,猶如一個愛情乞丐。丁玲緊閉的愛情大門終於被打開了,他們在山上住著,幾乎沒什麼經濟來源,生活貧寒、簡單卻純真、溫馨。

就在此時,詩人馮雪峰來到了丁玲身邊。馮雪峰當時也參加了共產黨的地下活動,與組織失去聯係後在北大自修日語。馮的才華逐漸征服了丁玲,丁玲與這兩個男人在西湖邊相處了一些日子。後來胡也頻堅持不住返回上海,好友沈從文告訴他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胡也頻聽後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終,丁玲心如刀絞地看著馮雪峰離去,回到了胡也頻身邊。1930年11月8日,丁玲在醫院生下一個男嬰,取名胡小頻(即蔣祖林),出院後他們已身無分文。飯桌上隻有一點兒辣椒、一點兒菠菜的生活,卻充滿了生氣;常常抱著衣物上當鋪的夫妻,卻從心底發出微笑。

1931年2月7日,“左聯五烈士”之一,年僅29歲的胡也頻被害於上海龍華司令部。

胡也頻犧牲後,丁玲一個人要負擔母親、兒子和自己3個人的生活重擔,關心她的朋友都認為這樣一個人生活太難。後來,史沫特萊采訪丁玲時的翻譯馮達走入了她的生活。

丁玲與馮達於1931年11月結合了,他們在上海昆山花園路安了家,由於這所房子是黨的秘密機關,他們每月可以得到25元房租補貼。

1933年5月14日,馮達出門時告訴丁玲:“12點鍾要是我不回來你就趕緊離開。”結果馮達一出去就被特務釘住了,兩人就這樣一塊兒被捕了。獄中,馮達含淚向丁玲賭咒發誓說沒有出賣她,丁玲準備以死抗爭,要馮達幫她自殺。她把頭伸進繩套,一腳踢翻了凳子。馮達實在看不下去,把已經失去知覺的丁玲救了下來。在浙江莫幹山漫長陰森的監獄生活中,丁玲懷孕了,並於1934年9月生下了一個女嬰。後來她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馮達,從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麵。

1937年2月,出獄後的丁玲來到延安,在這裏醫好了創傷。半年後,飽經滄桑的她大膽地愛上了比自己小13歲的陳明。

在紀念高爾基逝世一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英俊瀟灑的陳明在根據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改編的話劇中飾演“巴威爾”,丁玲在他身上看到了胡也頻的影子。

1942年,38歲的丁玲與25歲的陳明在嘲諷和挖苦聲中結婚了。他們沒舉行婚禮,也沒請客吃飯,兩人手牽著手在延安街頭快樂地散著步,心中洋溢著無限幸福。1955年丁玲被流放到北大荒,8年後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監獄,5年後出獄再被送到山西農村,直到1979年平反為止,這25年中,陳明一直陪伴著她。

丁玲曾說,與胡也頻相愛,她投入了自己的真情;與馮雪峰相愛,留下了無限的遺憾;與馮達相愛,好像一場噩夢;與陳明相愛則是最成熟、最深沉的感情。

1986年3月4日,82歲的丁玲在北京告別了人世。臨終時,她向丈夫傾訴了最後的愛意:“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隻擔心你,你太苦了。”

1922年,沈從文攝於湖南

晚年的沈從文

1924年,丁玲與胡也頻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