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蟋蟀的住所和卵(2 / 3)

我提出的每個問題,因為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再繼續探討下去並無意義。雖然它們結構完全相似,但是我們卻不能用本能來解釋原因到底在哪裏,理由是:有的是本能造成的,有的卻無法看出。工具也不是挖洞能力的決定因素。因為這是通過解剖學的資料也無法解釋的問題。什麼證明了我們對本能的由來非常無知呢?就是前麵已經提供的,在 4 種昆蟲中,隻有一種掌握了挖洞的技術。

我們都知道蟋蟀的家在哪裏,在草地上戲耍的孩提時代,我們都曾在這個隱匿者的屋前停住過腳步。盡管你的腳步很輕,它也知道你走近了,當你來到時,它早已經離開它的家門,躲到隱蔽所裏去了。

誰都知道怎麼把隱匿者引出來。用一根稻草在洞口輕輕搖晃,它被撩撥得心裏癢癢的,想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慢慢地從隱蔽的房間探出頭來;在前廳踟躕不前,它用靈敏的觸角探聽虛實;它終於走了出來,到了亮處。因為它那簡單的頭腦已經被攪昏了,所以抓住它易如反掌。如果被它逃脫過一次,它就不會再理睬稻草的逗弄,而變得疑神疑鬼。這時,要想把這個不肯就範的頑固分子弄出來,隻需要一杯水就可以了。

在草莖邊,天真的兒童捕捉蟋蟀,把它囚禁在籠子裏,找來生菜葉喂養它。真羨慕這個美好的時代。如今我為了尋找研究目標,搜洞探穴,把它裝在我的網罩裏。小蟋蟀,我又見到你們了,首先讓我們看看你的家,然後告訴我們一些情況吧。

居住在草叢裏的蟋蟀,為了使外麵的雨水能迅速地流掉,它在朝陽的斜坡上挖了一條傾斜的地道。地道隨地勢或曲折或筆直,狹窄得不到 1 個手指寬,最多有 9 法寸深。

洞穴通常都被一簇草遮掩著,這簇草是住宅的擋雨簷,草的陰影把出口隱蔽起來,因此,蟋蟀出來吃周圍的草時,絕不吃這一簇。它的房門微微傾斜,向外延伸一段距離,房門外經過了認真的打掃。在周圍一片寂靜時,蟋蟀就在這個亭閣裏彈奏琴弦。

蟋蟀的屋舍並不豪華,四壁空寂,但做工細膩,因為蟋蟀有充足的時間來修整粗糙的牆壁。臥室在洞穴盡頭,沒有其他出口,這裏打磨得很光滑,比別處更寬敞。總的來說,宅子十分幹淨,非常簡樸,也不潮濕,基本符合衛生需要。這樣一項巨大的工程,就是靠蟋蟀如此簡陋的挖掘工具實施的。它是什麼時間開始修建,又是如何建造這個住所的呢?為此,我們就要追溯到它產卵的那個時候。

隻要你耐心等待不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就能看到蟋蟀的產卵。這種耐心,我稱之為觀察家的優秀品質,而布封卻誇張地認為是天才。

在 4 ~ 5 月期間,我在花盆底部鋪一層壓實的土,然後把一對對蟋蟀單獨放到裏麵,放點兒生菜葉,並時常更換。為了防止蟋蟀逃跑,還在盆口加蓋了一塊玻璃。

由於裝置簡單,有時需在外麵用一個金屬罩罩住,一些有趣的資料就是這樣被我得到的。這套設備我稍後還要談到,眼下我必須高度警惕,監視產卵,不錯過這絕佳的好時機。

我鍥而不舍的觀察,在 6 月的第一周開始顯現成果。我發現蟋蟀把產卵管垂直插入土中,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它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對冒失的訪客不予理睬。最後它把播種器拔出,把孔洞的痕跡漫不經心地消除掉。它稍稍歇息一會兒,四下走走,就又開始新的播種。

它分幾次產卵,就像白額螽斯那樣,可是節奏要稍慢些。產卵進行了 4個小時,似乎已經結束,但是我為了保險起見,又等了 2 天時間。

我把花盆裏麵的土翻起來,看到卵的兩端渾圓,圓柱形,呈草綠色,大約 3 毫米長。蟋蟀每次所排的卵,數目多少不等,一枚枚靠攏在一起,垂直排列於土中。蟋蟀的卵在花盆的 2 厘米深處到處都是。

在這堆土中,我用放大鏡仔細查看卵數,盡管這很不容易。一隻雌蟋蟀據我估計會產 500 ~ 600 枚卵。在短時期內這樣一個大家族,將被大量淘汰。

蟋蟀的卵就像一個小小的機械那樣奇妙,卵的外殼好像一個不透明的白筒子,一個十分整齊的圓孔排列在頂部,有一頂圓帽蓋在圓孔的邊上。這蓋子是沿著一條專門的阻力最小的線自動裂開的,而不是由著新生兒鑽破或靠人工用剪刀剪破。卵的孵化很值得一看,是非常有趣的。

卵的前端在兩個星期左右會出現兩個大而圓的黃黑點,這就是它的眼睛。在圓筒頂端,這兩點附近,出現一條稍稍隆起的纖細的環形肉,將來卵殼的裂開就會在這條線上開始。不久,我透過變得半透明的卵,就能觀察小東西一點一點的孵化過程。此時我必須在上午頻繁觀察,加倍地注意。

在耐心的等待和鍥而不舍的堅持下,我很有運氣地得到了報償。那條纖細的稍稍隆起的肉在極其微妙的變化下,成了阻力非常小的一條線,小昆蟲的頭把卵的頂端像掀小香水瓶的蓋子一樣,順著這條線推開。如同一個小魔鬼似的,蟋蟀的若蟲從魔盒裏出來了。

卵殼在蟋蟀出來後仍保持原狀,純白色,很光滑,很完整,瓶口仍舊掛著蓋帽。雛鳥是靠嘴部的小硬瘤撞破蛋殼的,蟋蟀的卵是如此巧奪天工,自己輕輕張開如同象牙盒一般,新出生若蟲的頭就可以頂開殼鉸鏈。

蟋蟀在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裏孵化,它的孵化速度可以與食糞蟲媲美,甚至比它還快,因此觀察者很容易得到他所要觀察的東西。10 天左右的卵期,使玻璃瓶裏的 10 對夫婦在夏至沒到時就已經兒女滿堂了。

我以前有一種說法不十分準確,就是,小蟋蟀是從帶蓋的象牙筒裏出來的。裹著繈褓的小蟋蟀在筒口出現時,還不能看出模樣。我猜想,小蟋蟀和白額螽斯一樣,所以它才會要這個繈褓和外套吧?

我以前認為,蟋蟀和白額螽斯一樣,也有著很長的觸角和腿,也出生在地下,它之所以必須有一件出土的緊身衣,是因為它這些器官對於破土而出非常礙事。但是,我卻隻猜對了一半,盡管這在原則上是正確的。剛剛出生的蟋蟀幼蟲,在卵殼口就把臨時的外套脫掉了,而不是用來鑽出地麵的。

它的例外是因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孵化前的蟋蟀卵,隻在土裏待了很短的幾天,除了很少的例外,大部分卵都孵化於幹旱的季節,它們出殼後,隻需要鑽過很薄的粉狀幹燥土層;而白額螽斯的卵,卻要待上 8 個月的時間,孵化出來時,土地因為秋天和冬天的雨水,已經變得十分堅硬了,所以,很不容易鑽出來。兩種昆蟲出土方式不同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螽斯的腿比蟋蟀翹得高,但是不如蟋蟀的粗壯。螽斯之所以需要大衣保護,是因為它出生在硬實且深的土層裏;而蟋蟀和它不同,蟋蟀用不著這件外套,因為它離地麵近,並且身上沒有那麼多的累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