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筆者出版個人專著枟口語交際理論與技巧枠(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年1月版,2007年1月第1次印刷;2008年2月第2次印刷)。書中第六章為“口語交際與副語言”。
2010年,筆者出版個人專著枟漢語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差異枠(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版)。書中第六章為“體態語言的性別差異”。
2010年,筆者主編教材枟社交禮儀枠(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13年,筆者主編教材枟口語交際藝術枠(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撰寫了第十二章副語言與口語交際、第十三章空間語言、第十四章動作語言。
以上成果的取得,得益於筆者對副語言的課題研究。早在2001年1月,筆者就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五”計劃基金項目“教態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人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項目代號:綜合項目17 );2006 年1月,筆者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副語言與課堂溝通”(項目代號B唱b/2006/01/2009 )。
枟職業禮儀枠吸收了以上相關成果,也吸收了其他參編者的相關成果。將成果轉化為教材,並不是簡單的轉化,內容的相對穩定性、知識的適度前沿性、框架設計的邏輯性、案例的可類推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等,都是教材編寫必須反複推敲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編寫的難度不亞於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的撰寫。
本教材的分工是:華僑大學文學院孫汝建擔任主編,遴選編寫者,教材總策劃,設計單元和章節,撰寫第一—二章、第四章、第十—十二章;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徐書凝撰寫第三章,協助校對書稿,校訂“思考和練習”和參考文獻;武漢長江職業學院王麗嬌撰寫第五—七章;南通大字文學院張穎煒撰寫第八章;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尹喜豔撰寫第九章;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夏明菊撰寫第十三—十七章;教材的統稿與正文的校對工作由華僑大學文學院孫汝建總負責。
本教材2013年8月獲教育部“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選題立項,2014年6月被教育部評為“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盡管如此,任何成果都是階段性的,任何教材都需要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才能得到檢驗和提高質量。
孫汝建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