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世界四大海洋漁場(1 / 2)

漁場大多分布在營養鹽類多的海域,這裏的浮遊生物比較豐富,魚類的餌料來源充足,因此集中了大量的魚類資源。

一般在水深200米以內的淺海範圍內,特別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大都可成為優良的“索餌漁場”(餌料生物比較豐富的漁場)。適宜的水溫和鹽度,有利於形成產卵漁場。外海高鹽水與沿岸低鹽水交彙處的混合海水區,及冷、暖流交彙的海域和深海中有自下而上的上升水流湧升海域等,也可成為良好的漁場。

從洋流對漁場影響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大致分布有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彙形成的;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彙形成的;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彙形成的;秘魯漁場,是由秘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海流形成的。

1.秘魯漁場

秘魯沿岸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這是與該海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

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南風和東南風的吹拂下,海水由岸邊流向大洋深處,海區海水減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補充,也就是上升補償流,將大量磷酸鹽、矽酸鹽帶到海水表層,成為浮遊生物的餌料,浮遊生物大量繁殖,而浮遊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因此能吸引很多的魚類。

另外沿海多雲霧籠罩,日照不強烈,既有利於沿海的浮遊生物的大量繁殖,也為冷水性魚類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秘魯沿岸盛行的上升補償海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秘魯漁場的鯷魚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使該漁場的捕魚量降低。

厄爾尼諾現象對秘魯魚群有以下幾方麵影響:秘魯寒流通過秘魯漁場,因而該漁場主要以冷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與溫度成反比,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魚類因缺氧而死亡;厄爾尼諾現象的爆發,會導致東南信風減弱,使漁場湧升流削弱,魚類食物減少,魚類數量因而減少。

2.紐芬蘭漁場

紐芬蘭漁場位於加拿大境內,大西洋上的紐芬蘭島附近海域。它地處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彙處,海水擾動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出現了“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景象。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紐芬蘭漁場,有一天會成為曆史。那裏傳統的捕魚方式是用大船運載著小船,在離海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分頭捕魚。漁民每年都有定期的休息時間,在此期間又正好是魚類繁殖的季節,這樣避開了鱈魚群產卵的繁殖季節,保證了魚群能夠不斷繁衍。

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運用了大量的大型機械拖網漁船,拖網船所到之處魚蝦蟹都在劫難逃。這些漁輪夜以繼日地作業,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顧魚類是否處於繁殖季節,紐芬蘭漁場因此遭到了“滅頂之災”。

加拿大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陸續勘察紐芬蘭漁場的魚群狀況,發現漁場的生產量開始急速下降。1977年加政府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布了200海裏領海權,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紐芬蘭漁場之外。

但因為漁業的誘惑太大,加拿大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支持本國的漁業公司。現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電子、聲納技術,讓殘存的鱈魚無處可逃,並且將這一海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到20世紀90年代,鱈魚數量下降到20年前的2%,達到了曆史最低點。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達了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這使經營了近500年的紐芬蘭第一大產業—捕魚業頃刻破產。然而,直到2003年—禁漁令實施了11年後,紐芬蘭水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盡的鱈魚如今卻是蹤影難覓。

更致命的是,由於生態環境被破壞,鱈魚基因已經開始變異,它們的生長和繁殖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意味著無論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再有“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