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青春的萬花筒(3)(1 / 3)

在那份計劃書裏,小張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共有49個願望。他將這當作有限生命中要攻克的目標來完成,也算是離開這個世界前的任務。如到西藏探險,讀完巴爾紮克的全部著作,寫一本關於對生命進行思考的書……在結尾,他充滿深情地對小王寫道:隻有現在,我才知道生命對我而言是多麼寶貴!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打算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這49個願望,也就是我剩餘時間的49個目標。你是幸運的,一定能比我實現更多的夢想,我羨慕你,朋友,我祝福你,朋友。

很快,小張辭掉了工作,他一邊旅行一邊寫下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不久,他就在全國幾家知名報紙上開辟了個人專欄。過了兩年,他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學的作家班。而且,他已經出了兩三本散文集和詩選,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還被幾個國家邀請去講學和交流。

在一次電視專訪節目中,小王看見了神采奕奕的小張,他異常驚訝,於是就撥通了熱線電話,詢問他的病情。小張笑道,後來重新檢查,發現這病是誤診,不過,我要感謝這次誤診,是它給了我生命的啟示,去做想做的事情,不要耗費大好時光。現在,我才體味到什麼是真正的生命,我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你呢,生活得挺好的吧!

小王在電話這端沒有說話,後來輕輕地掛了電話。幾年來,他依舊如故,當初在醫院的約定,早就拋得無影無蹤了。

故事中的小王和小張,起初是站在同一條理想起跑線上的,但是,他們卻收獲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隨著日子的流逝而匆匆走過一個又一個“今天”,很少去為自己規劃,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從懵懂的孩子到花季的少年,我們對未來有過無數的遐想和期望,可是,有的人常常滿足於“淺嚐輒止”,坐在原地不動,使得美好的理想就像浮雲一樣,很快隨風而去。而有的人卻積極地付諸行動。於是,生命出現了質的差異:一些人的夢想結出了豐收的果實,一些人的夢想卻在花蕾中凋零了。

有一個人茫然地靠在一塊石頭上,懶洋洋地曬著大陽。這時,從遠處走來一個怪物。

“年輕人!你在做什麼?”怪物問。

“我在這兒等待時機。”那個人回答。

“等待時機?哈哈!時機什麼樣,你知道嗎?”怪物問。

“不知道。不過,聽說時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隻要來到你身邊,那麼,你就會走運,或者當上了官,或者發了財,或者娶了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極了。”

“嗨!你連時機什麼樣都不知道,還等時機?還是跟著我走吧,我帶著你去做幾件於你有益的事吧!”怪物說著就要來拉那個人。

“去去去!少來添亂!我才不跟你走呢!”那個人不耐煩地說。

怪物歎息著離去。

一會兒,一位長髯老人來到那個人麵前問道:“你為什麼不抓住怪物?”

“抓住它?它是什麼東西?”那個人問。

“它就是時機呀!”

“天哪!我把它放走了!”那個人後悔不已,急忙站起身呼喊時機,希望它能返回來。

“別喊了,”長髯老人說,“我告訴你關於時機的秘密吧。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家夥。你專心等它時,它可能遲遲不來,你不留心時,它可能就來到你麵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麵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麼它將永不回頭,使你永遠錯過它!”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如果整天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設想中而沒有付諸行動的努力,那麼,即使機遇降臨身邊,人們也察覺不到,而隻會在無限的期待中蹉跎光陰,一事無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對於中學生來說,理想再美好,如果不踏踏實實從平時做起,這種理想就隻能是水中月、鏡中花。“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不要等待,不要觀望,正如作家蕭伯納所說的,“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他們所想要的機會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們就自己去創造。”從現在開始,讓我們邁著堅定的步伐,去實現心中的理想。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原名陶文浚。青年時期因崇拜理學家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便改名“陶知行”;隨著生活實踐的磨煉,他認為行動、實踐才是第一位的,正確的知行關係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認為,什麼行什麼不行,什麼好什麼不好,光紙上談兵不行,隻有幹起來才能真正知道,所以他後來改名為“陶行知”。

青春年少。我們開始描繪人生的藍圖。我們麵臨著許多選擇,向左還是向右,向前還是向後?

我是烏魯木齊一位初三的學生,再過一學期就初中畢業了。這一學期的努力,也許就決定了我的人生。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很迷茫,也許這是許多中學生都有的情況吧。老師同學們說我學習好,應爭取考高中上大學。其實我倒挺想考職高,那樣既可以學到技術,又可以早些進入社會,減輕家裏的負擔。另外,我還想參軍,成為一名軍人是我從小的夢想。哎,我該怎麼選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