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藝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美術形式之一,青銅藝術無論是器物種類、造型、裝飾方法和紋樣,還是它所包含的古代文化藝術內容,都具有本民族的獨特風格。追溯我國青銅器的起源,據古代文獻所載,夏代已有了青銅器,如《左傳》:“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久牧,鑄鼎象物。”《墨子·耕柱篇》:“昔者夏後開使蠻廉采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史記》中也說:“禹收九牧貢金,鑄九鼎。”目前考古出土的遺物也可證實這一說法:最早發現於甘肅東鄉林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類型遺址的小青銅刀、齊家文化遺址的青銅鏡、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第三期的爵和鈴的青銅容器殘片等。
鑄銅工藝自夏代起一直發展延續到明清,但其中最能體現時代風貌的還數商、周時期。它是青銅器廣泛運用的時代,也是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最輝煌奪目的曆史時期,故人類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青銅時代”。李學勤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4《青銅器》(上)所作的《中國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主要以考古發現的遺物為線索,詳細概述了各時期青銅器的青銅藝術。青銅鑄造工藝的出現,是中國美術史特別是工藝美術史上最為重要的創造之一,同時也為古代美術史增添了光彩。
一、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商、周是我國青銅器製造業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造型完美、紋飾精妙的青銅器數不勝數,而這些青銅藝術作品的產生顯然與當時發達的青銅鑄造業是分不開的。葉萬鬆的《我國西周前期青銅鑄造工藝之研究》、王海文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工藝》、刑力謙等的《先秦青銅鑄造技術發展概況》,以及陳芳妹的《國家重器——商周貴族的青銅藝術》等論文,就是從不同角度,對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至此,青銅鑄造和裝飾紋樣的塑形等工藝進入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之中,而且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彰顯了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無限魅力。
商、周時期的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當時銅礦石原料產地較多,從《管子·地數》:“出銅之地,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色;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禹貢》:荊州、揚州“厥貢唯金三品”,可見一斑。商、周銅礦開采和冶煉也已頗具規模,考古發現的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遼寧林西縣大井銅礦遺址等就證實了這點。此外,當時的冶煉和鑄造是分開進行的。根據對一些考古發現的鑄造遺址的考察,1952年在鄭州南關外和紫荊山兩處,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冶鑄遺址;1958—1959年在河南安陽發現麵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商代後期冶鑄遺址;1973年在洛陽東北郊北窯村發現麵積在四十餘萬平方米的西周冶鑄遺址,出土陶範塊上萬件,可辨器形的就有幾百件。從這些遺址和陶範的研究中,可以清晰地複原青銅器鑄造的一般過程,即製造模型、翻印泥模、合攏型腔、澆灌銅汁、修治驗用等程序。根據郭寶均先生在《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中提及的青銅器鑄造程序大部分都需經過“美術加工”,“即可以完成一件優美的鑄品”,即能想見,青銅器是人們審美情趣外在的一種物化的表現形式,考古發現的一件件青銅器珍品為美術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青銅器的陶範鑄造法可分為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渾鑄法是器物用範塊一次鑄成,它是早期製作銅器的主要方法,所鑄銅器造型單純質樸、變化稍小。分鑄法是一種比較複雜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將器體單鑄或分鑄,再將耳、足及附件另鑄,然後再合拚嵌鑄成一體加以焊接。這種分鑄法豐富了器物的造型,增加了銅器的裝飾效果。渾鑄法的製作工序如下:首先是製造模型亦稱塑模,就是首先用泥塑成所需要的銅器造型,成型後在模上先描繪花紋,後製出凸起的花紋或附加泥條,然後進行浮雕花紋。浮雕增加了裝飾層次,有的有三層,即地紋、凸起的主花和主花上的刻紋。然後將塑模烘幹後用澄泥製成的泥片緊敷在塑模上翻印外範,幹後取下。根據不同的器型,外範需製成許多塊,外範製好後,還要在中心製一與所鑄器形相同的泥芯,稱為內範。內範與外範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這就是銅器體壁的厚度。外範因係多塊組成,合攏固定外範時,每塊外範相接處,內範與外範之間都需用小型的支釘或子母榫相扣,以免變形或使花紋錯列。內範與外範都需燒製成陶,使之硬結,稱為陶範。最後將外範與內範合在一起,外範以繩索固定,並塗以厚泥,燒銅澆鑄,再作後期藝術處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此誕生。《荀子·強國篇》所記載的“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就很好地為青銅器鑄造技術作了一個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