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後,第十一師被列入金門防禦部隊序列中,擔負防禦任務。劉鼎漢將連隊中15歲以下的小兵100多人集中師部,並在部隊中抽調幾位曾在大陸當過老師、讀過師範的人當教師,在金門陽宅村分級上課。幼年兵總隊共有三個大隊,每大隊有三個中隊,每中隊有三個區隊,每區隊三班,每班約15至18位同學。幾年間,把每位都鍛煉成文武雙全。1951年4月,劉鼎漢升任第五軍副軍長。此後曆任軍長、金門防衛副司令。
張茂勳、叢樂天、邢誌遠在二零零三年一月號的《百年潮》雜誌上登表《金門失利原因何在?》文章,張、叢當年原為攻金部隊政治機關幹部,“因船少未能過海而得以幸存”。他們說:“我人民解放軍冒著敵人的炮火,在蔣軍盤踞的大金門島搶灘登陸,與蔣軍激戰三天,終因後援不繼,寡不敵眾,近九千人民子弟兵無一幸還,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最大的一次損失,是我軍戰史上十分慘痛的一頁。”他們認為金門戰役失利原因在於:一、蔣軍輕廈重金,重廈輕金;二、蔣軍一再增援金門,情報工作一誤再誤;三、渡海無船寸步難行,僅有運三個團的船就貿然開戰;四、潮起潮落有周期,*渡海忽視規律;五、確知敵情有變,仍堅持原作戰計劃不變;六、敵我兵力懸殊;七、福建前線指揮部輕敵急躁;八、登陸部隊建製混亂,難以統一指揮。劉亞洲則認為****戰敗之因在於:一、主帥輕敵;二、全軍輕敵;三、渡海工具不當,福建人民畏懼****,以致“民船不可靠,民心不可用”;四、****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做好作戰準備;五、胡璉的十二兵團是金門戰役中的“神風”,這股“神風”把****登陸部隊推上絕境;六、葉飛心存幻想和僥幸;七、胡璉發“假電報”(請求蔣介石把他撤回台灣),上當;八、國民軍擁有二十二輛坦克,並派飛機炸射*;九、胡璉治軍有方,恩威並重,頗得部下死力。
湯恩伯和胡璉都曾先後指揮過古寧頭戰役,真正在戰場第一線指揮戰鬥的則是十八軍軍長高魁元(黃埔四期,因戰功彪炳,後曆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仍健在,現年一百零二歲)。上世紀七十年代,台灣軍方與民間史學界曾為湯、胡在古寧頭大捷的功勞問題進行激辯。一般而論,胡功大於湯,胡於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時到達湯恩伯總部時,接到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高魁元的電話報告說:“戰事仍在激烈進行中。”胡璉即馳往湖南高地前線(高魁元即在此)親自指揮。胡璉於五十年代末期再度出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碰上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炮戰”。嗜讀史籍的胡璉,自軍職(陸軍副總司令)、公職(駐越南大使)退休後曾到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旁聽進修三年。一九七七年辭世,海葬金門水域;金門中央公路稱為“伯玉路”,並於今年十月興建胡璉紀念園區,以感念這位“恩主公”。
八九年古寧頭戰役四十周年,葉飛在廈門雲頂岩遠眺金門,突下大雨,白發蒼蒼的老軍頭拒絕避雨,在大雨中兩手微顫。葉飛於九九年去世,終年八十五歲。我軍在金門戰役中犯了太多不該犯的錯誤,終致全軍覆沒。古寧頭之役在曆次國共內戰中隻能算是小規模的衝突,戰鬥時間短,雙方兵力亦不多,但它卻是一場真正改變曆史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