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敗困獸亦能咬人
古人作戰,很講究‘圍師必闕’,即給敵人留一條生路,不使其殊死搏鬥,置之死地而後生。海島作戰,守方處孤島,臨絕地,惟有死戰求生,別無他途。金門之戰正是這樣。
屢敗之師殊死一搏
國民黨守金門的二十二兵團既非嫡係,又是屢敗之師,裝備還不如我軍好。10月26日,金門島上戰況慘烈,我軍向後方呼援,一主官道:‘再不增援我們就垮了。唯一希望,我能活著回來。’我軍大陸指揮所首長訓斥他:‘你部槍械全是美式裝備,兵不僅多,而且是全軍最精銳的,怎麼還打敗仗?你還有臉退回來嗎?’
除了武器,國民黨軍員額也不齊。為著軍餉,號稱一個兵團,實則僅弱旅八千。就是這樣一支老師,在金門之戰中竟煥發出了百倍的青春。道理很簡單:絕地使然。日後我軍攻台,台軍麵臨與金門守軍相同的境地,必做困獸鬥。
李良榮破釜沉舟
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部隊裝備較差,舉一典型事例說明:二十二兵團乘船登陸金門,湯恩伯在李良榮的陪同下觀看,隻見船甫靠岸,一堆一堆的老百姓蜂湧下船。湯恩伯詫異:‘軍情如火,應該下令戰鬥兵先下船,為什麼讓民夫搶先?’李良榮答:‘這正是二十二兵團的戰鬥兵,因為尚未領到軍衣,所以仍穿民服。’湯恩伯大驚,道:‘形同乞丐,怎麼可以臨陣作戰?’因二十二兵團官兵每人背一鬥笠,金門老百姓呼曰‘鬥笠軍’。
我軍攻克廈門後,蔣介石給李良榮打電話,問他能否守住金門,李良榮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就在這一日,他召集全兵團團以上幹部訓話:‘金門島在軍事上是一死地,如不死裏求生,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他命令把海邊僅存的幾條輪船全部炸毀,頗有點項羽的味道說:‘我們誰也無法到海上逃生,今日之戰,勝則生,敗則死。’
演習數小時後即實戰
李良榮甚狡猾,他明白他的‘鬥笠軍’光靠嚇唬還不夠,還要鼓點勁兒,於是他效仿狄青,搞了迷信的一手。他請人為即將到來的大戰測字,出一‘煙’字測凶吉,結果為‘火燒西土’。戰役中我西來之船果然在十裏長灘被燒,應了此卦。
李良榮的另一手就充分做好戰爭準備。李良榮判定:解放軍不登陸金門則已,如登陸金門,則必在古寧頭至一點紅之間。10月24日下午,22兵團在古寧頭和一點紅沙灘上舉行大規模反登陸演習,到黃昏才結束。結果幾個小時之後,我軍果然在這登陸,登陸點選擇與李良榮的判斷不差分毫。
戰後發展
台灣方麵
此戰役後,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回台灣整補,而胡璉之第十二兵團則於12月1日奉命就地改為金門防衛司令部。湯恩伯代理總司令及李良榮兵團司令奉命赴台灣。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一直做到“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大陸方麵
金門戰役
金門之戰的失利,引起了全軍、全國震動,這次失利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過去戰史上幾次失利如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紅軍西路軍的失敗及皖南事變損失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次全軍覆沒,而這一次,卻損失了全部投入作戰的3個團9000多人,竟成建製覆沒。金門失利後的第二天,28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麵色慘白、失聲痛哭地來到兵團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司令員慘痛地對他們說:“哭什麼,哭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你們應該鼓勵士氣,準備再攻金門。這次失利,我身為兵團司令員,由我負責,你們回去吧。”蕭鋒、李曼村剛剛離開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就收到了第3野戰軍的批評:“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輕敵和急躁所致。”同時要求10兵團“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當天,10兵團即向3野報告說:“我們檢討造成此次金門作戰之慘痛損失原因,主要是我們急躁勝利衝昏頭腦,盲目樂觀輕敵所造成。直到已發現胡漣兵團已開始從汕頭船運增援金門,仍要求應在援敵未全部到達時予以攻擊,在船隻不足的情況下,未斷然下決心停止攻擊,這是最嚴重的罪行。”
10月1日,由當時的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張鼎丞、兵團司令員葉飛、兵團政委韋國清、29軍軍長胡炳雲、29軍政委黃火星、28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參加的10兵團黨委擴大會在廈門老虎山洞召開,蕭鋒第一個發言:“金門戰鬥的失利,是領導判斷失誤,指揮也有失誤,是驕傲輕敵的結果,是違背了毛主席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指示,也違背了粟裕首長指示的三個條件。這次失利是我對福建人民犯了個極大的錯誤,請求10兵團黨委、3野前委給我應得的處分。”葉飛很快就接過他的話說:“金門戰鬥的失利,主要責任在我,我是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第一書記,不能推給蕭鋒,他有不同意見,我因輕敵聽不進,臨開船時,在電話上我還堅持隻要上去兩個營,蕭鋒掌握好第二梯隊,戰鬥勝利是有希望的。是我造成的損失。請前委、黨中央給嚴厲處分。”葉飛在會後真的給陳毅司令員起草電報,並報中央,請求處分,毛主席當時表示“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11月8日,******主席又提出:“以3個團去打敵人3個軍,後援不繼,全部被敵殲滅,這是解放戰爭三年多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
中央軍委同時命令葉飛總結經驗,接受教訓,準備再攻金門。1950年,美國幹涉朝鮮戰爭,黨中央、毛主席決定停止解放金門的任務,集中全力剿匪,這樣,葉飛將軍和我10兵團的將士失去了一次“立功贖罪的機會”。
****爭論
由於金門戰役前夕國民軍更動金門地區最高指揮官,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主席,接管金門防務。金門戰役開打後第三天,胡璉始抵達金門履新,因此後來發生了金門保衛戰指揮官為誰的爭論。主要的爭論焦點在湯恩伯與胡璉,此外也有認為係第十八軍長高魁元或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實際指揮者。
此外傳言湯恩伯聘請前日軍將領根本博(化名為林保源)為顧問,一說他建議國民軍後撤讓解放軍上岸,然後破壞船隻阻止增援,從而加以圍殲。但黃仁宇的回憶錄裏提到湯恩伯雇傭日本人的計劃未能實現。
相關後續
金門戰役
解放軍被俘的包括244團團長兼政委刑永生、參謀長朱斐然、政治處主任孫樹亮、特務連副指導員劉繼堂、251團團長劉天祥、副團長馬紹堂、政委田誌春、253團參謀長王劍秋等。邢永生、朱斐然有說是在台關押時死亡,有說是赴台後失蹤。1950年開始,陸續有被俘解放軍被釋回到大陸,官職較高的如孫樹亮,26日被俘,被關押在台北內湖集中營,1950年回到大陸。最後一名被釋的戰俘是於1956年1月被釋的253團一營一連的許道位。(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陸續有人以“台商”身份返回大陸。)戰俘回到大陸後被視為叛徒受到不公正對待,被開除黨籍,軍籍,要接受審查、學習。很多戰俘都被判處徒刑:孫樹亮5年、馬紹堂5年;還有253團3營營長李子元、251團副連管理員竇永禮、29軍司令部參謀徐惠良等被槍斃。在此後的一係列政治運動中遣返回大陸的戰俘因為那段被俘經曆而受到迫害。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得到平反。
鑒於金門戰役的慘敗,在第四野戰軍將要發動海南島戰役之前,中央專門發電報要求四野向三野調查渡海作戰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後來第四野戰軍經過充分準備,攻占海南島。而葉飛等人經過對金門戰役的總結,在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中取得勝利,第三野戰軍更於1955年攻占一江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