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位於福建、廣東兩省交界處,麵積為165平方公裏,人口約8.3萬。該島北部與大陸僅隔一條500米寬的八尺門海峽,係閩、粵海上交通咽喉,閩南的海上屏障。該島距離國民黨軍所盤踞的大、小金門僅約74海裏。為此,台灣“國防部”確定以金門防衛部一個加強師的兵力,在部分空降兵配合下,對我東山島實施登陸作戰,企圖用“以大吃小,速戰速決”的辦法,一舉全殲我守島部隊,並占據該島,建立反攻大陸的據點,進而達到牽製我抗美援朝部署,策應美國對朝作戰,擴大其影響的目的。1953年春,朝鮮戰事未緩,親蔣的艾森豪威爾上台就任美國總統,福建前線局勢更顯緊張。美國中央情報局控製的“西方企業公司”從幕後跳到了台前,策動國民黨軍加緊了“反攻大陸”的步伐。他們的眼光盯在了東山島
為了取得登陸突襲的成功,國民黨軍從1953年初至進犯東山島之前,進行了充分的組織準備,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驟:
1、戰前偵察
戰前兩個月,國民黨軍不斷派遣艦艇到東山島附近海域進行偵察,並多次抓捕大陸漁民,僅5月份,在東山島沿海就有200多漁民被抓走。國民黨軍向他們查問我東山島守備兵力和古雷半島(東山島北約12公裏)、六鱉半島(東山島東北約45公裏)至舊鎮(東山島東北約53公裏)沿海一帶我部隊船隻的活動規律。同時派遣特務搜集我兵力部署、工事構築、炮位、倉庫、交通及灘岸等情報。多次出動偵察機在100至500米的低空掠過東山島進行航拍7月8日後,每天出動偵察機在兩架次以上。
2、編組部隊
1953年7月7日,國民黨軍在金門成立了“聯合任務指揮部”,以金門防衛部司令長官胡璉為總指揮,設一個美國顧問組,下轄陸軍八十五師、十八師五十三團,海上突擊第一、二大隊,南海縱隊第八中隊,海軍陸戰隊第三大隊,以及6月1日在台灣組建的一個由480人組成的傘兵支隊,共計11825人。還配備了各種艦隻13艘,飛機數十架。
3、組織演練
戰前,國民黨軍登陸部隊在金門集結,多次進行上下船,夜間登陸、進攻、撤退等模擬演習和沙盤作業。傘兵支隊則按作戰計劃在台灣本島選定一處與東山島相似的地形,進行多次空降演練,戰前一星期,國民黨軍還組織了一次三軍協同登陸作戰的全麵演習,以檢驗其準備效果。
4、選定登陸地段
國民黨軍在經過各種手段偵察和對情報分析後認為:東山島南部地形較為平緩,港灣隱蔽,沙灘開闊而堅實,便於登陸艇波直接靠岸和艦炮火力支援;登陸後,便於向兩側和縱深發展,且該地段我守備力量相對薄弱。因此他們把登陸點選在東山島南部的湖尾、白埕、親營等地。
5、采取保密和迷惑措施
登陸前夕,國民黨軍艦、飛機的活動方向突然由福建轉向浙江沿海,以轉移我軍視線。同時他們將東山島改稱為“菱形島”,並更換了一些地名,在通信聯絡及戰前演習中均使用新的名稱,以迷感我軍。國民黨軍還對行動計劃嚴格保密,直到出發前,才向部隊宣布作戰目標和任務。
胡璉進犯東山島
葉飛為東山選了一個好主將。遊梅耀泰山壓頂不變色。
東山島位於福建南部詔安灣東側,麵積約190平方公裏,是福建第二大島。其形似翩翩欲飛的蝴蝶,故又稱蝶島。島的東南臨海,西北近陸,北端八尺門渡口距大陸僅500米,近陸地區多丘陵,臨海地區較平坦,沿岸灘窄水深,便於艦艇活動。東山地處閩粵兩省結合部,位置特殊,是沿海防禦的一個薄弱點。葉飛認為這裏易受敵人進攻,因此十分注意東山的防禦。
為了準確並及時掌握情報,1953年初,葉飛指示在金門島對麵的廈門雲頂岩山上設置觀察所,架設了20倍的望遠鏡,金門島四周敵人的活動於是盡收眼底。同時,必須要有一位過得硬的指揮員擔任駐東山島公安(邊防)八○團團長,葉飛在眾多部屬中,選定了遊梅耀。遊梅耀是閩西籍老紅軍,抗戰時曾在陳毅身邊當過3年副官。他說從陳毅然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概括起來有4點:對革命要有天塌不動的信念,對敵人要有泰山壓頂的氣概,對敗仗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氣量,對生死要看得像吃飯睡覺一樣尋常。葉飛早在抗戰時便認識了遊梅耀。遊梅耀到他麾下後,葉飛對他信任有加。解放初期派他到閩西整編部隊,組建警備團,任命他當團長兼黨委書記,負責閩西剿匪。後來這支部隊調防廈門大嶝島,遊梅耀因身體不佳,改任十兵團速成學校副校長兼校務處長。如今東山緊張,葉飛決定放這頭“雄獅”出籠。
5月初的一個上午,葉飛和劉培善在省委駐地福州烏山接見了遊梅耀。見麵後,葉飛的第一句話就是:遊梅耀,把守東山的任務交給你,你有沒有信心?
遊梅耀不假思索地回答:人在島在,打死了就化為肥料長莊稼。
葉飛知道,遊梅耀真是個視死如歸的角色。在戰爭年代,他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至今心髒旁還留有彈片。
曆史證明了葉飛的眼力,給國民黨軍選了一個好對頭。遊梅耀上島後,遵照葉飛指示,把團部移駐東山島,帶著戰士們起早摸黑修建坑道、工事。公安八○團的建製歸上海公安司令部,由十兵團和福建軍區指揮(具體又歸三十一軍指揮)。因其係由漳州縣大隊(獨立營)整編而成,老百姓叫“地瓜兵”,還不是主力部隊。但在遊梅耀的帶動下,指戰員們精神振奮,決心打出軍威,脫掉“地瓜兵”這個難聽的帽子。也幸虧遊梅耀做事雷厲風行,緊抓緊趕,不僅防務得以夯實,還使部隊麵貌煥然一新。
7月10日前後,金門、馬祖國民黨軍調動頻繁,屢屢出動艦艇在福建近海窺探,派出飛機接連來低空偵察。7月12日至14日,廈門雲頂岩觀察所發現,大金門料羅灣停泊的艦艇和運輸登陸船隻突然增多,超過平時活動的數量。
葉飛得到報告,立即命令沿海島嶼各部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高度注視敵人動向。他指示三十一軍軍長周誌堅,如敵向平潭島、南日島、大嶝島進犯,駐島部隊應堅守待援,殲滅犯敵;如敵侵犯東山島,則按原方案進行,即守島部隊予敵殺傷後,留一個精幹的營機動防禦,其餘人員在拂曉前撤出島外,然後組織反擊。
一時間,福建的空氣充滿了火藥味。
7月15日黃昏,國民黨“高安”號軍艦離開金門,揚波啟航。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正頻頻向岸上送行人員招手。肅立在他身旁的是副總指揮柯遠芬中將、十九軍軍長陸靜澄中將、參謀長蕭銳少將、第四艦隊司令黃震白少將等。
胡璉是黃埔四期生,無論資曆、戰功,還是軍銜,他在敗退到台灣的國民黨將官中並不起眼。蔣介石選中他負責此次重大戰事,除了他在1949年10月保衛金門有功,還因為他在“南線”偷襲中振作了國民軍士氣。退守台灣後,蔣介石以“二胡”探路,以圖“反攻大陸”。北線司令為胡宗南,駐節大陳,南線司令即為胡璉,駐節金門。他們各統精兵數萬,組成海上突擊部隊,襲占閩浙沿海島嶼。結果北線胡宗南連連失利,南線胡璉卻數番得手,尤其是南日島一戰,他以眾對寡,又占了解放軍輕敵的便宜,一擊成功。胡璉也因此被人稱作“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