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5(1 / 3)

斑點熱——發源於美國的立克次體病

和上文提到的斑疹傷寒一樣,斑點熱也是一種“立克次體”疾病。斑點熱又稱之為蜱傳立克次體疾病,其發病原理和症狀和斑疹傷寒極為相似。它於1906年最早爆發於美國的落磯山州,主要爆發於西半球。1984年發現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致東方斑點熱。這種疾病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但到現在仍時有發生。

爆發:1906年爆發於美國

斑點熱最初在美國落磯山發現,落磯山斑點熱也因此而得名。但實際上,美國所有州(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除外)都有這種病,特別是大西洋州很普遍,並且主要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兒童居多。它是由立氏立克次體引起,經蜱叮咬而傳播。它的潛伏期平均為7天,臨床表現為持續高熱、嚴重的關節和肌肉疼痛及出血性皮疹等。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可產生肺炎、組織壞死和循環衰竭以及心腦後遺症,暴發型病例可因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

美國著名病理學家注意到了這種疾病,他在患者的血液中及安德遜氏革蜱的體中都發現杆菌狀的微生物,這是最早發現的立克次氏體。1910年,他去墨西哥研究流行性斑疹傷寒,在患者的血液及吸過病人血的虱體中,找到與落磯山斑點熱類似的微生物,證實了這兩種疾病的關聯性。後來,他又通過實驗將這兩種疾病區分開來。他對人們研究此類疾病作出了巨大貢獻,並不幸感染這種病原體而死亡。

現狀:美國仍有發生

這種病在美國東南部比較常見,在俄克拉荷馬州、北德克薩斯州以及新英格蘭等地區也都有過報道。2006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地區的一名4歲女孩由於感染落磯山斑點熱而死亡,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的第一例落磯山斑點熱死亡病例。

台灣也曾報道過一例因國外旅遊而感染斑點熱的病例。一名六旬老婦赴南非旅遊近兩周,回國後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背後等處還出現多處紅腫,院方一度懷疑是皮膚型炭疽病,但經過檢查證實是斑點熱,這位老人最後幸運地恢複了健康。

不過,這也提醒我們在進入一些斑點熱高發國家時,要做好自我防護,盡量避免去草叢雜生的地方,去野外時最好穿長袖衣褲,減少蟲咬機會。

東方斑點熱:1984年首發與日本

斑點熱是一組急性傳染病,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落磯山斑點熱。此外還有北亞熱、紐扣熱(或稱馬賽熱、地中海斑點熱)、昆士蘭熱和立克次體痘等。1984年日本又發現一種新的斑點熱,也稱為日本立克次體病或東方斑點熱。

1984年,日本高知縣發生患者3例,1985年又發生了9例,1987年7月千葉縣發生一例。從1983~1991年大約發現100例。

中國海南島也發現過日本立克次體抗體陽性者,1994年我國福建省也發現此病感染者。在此之後,許多省份都有關於此病的報道。

斑點熱如今並不多見,並且已有治療的方法,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死亡率從20%降低到7%,並可預防大多並發症。因此,我們要加強防護,一旦發現類似症狀,要及時就醫。

恙蟲病——叢林性斑疹傷寒

恙蟲病也是立克次體病的一種,又名叢林斑疹傷寒,在我國民間又稱為“沙虱熱”,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它一般5月開始出現,6~9月為高峰期,但在其他季節也有爆發的可能。此病至今在我國仍時有發生,主要在東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區。

曆史:1000多年前已有記載

早在公元313年,我國晉代醫學家葛洪在他的《肘後方》中就已經有關於恙蟲病的記載。他描述說:“人從草叢、沙地經過時,如果被一種紅色微小沙虱叮咬,就會發生紅疹,三天後發熱,叮咬局部潰瘍結痂。”從他描述的症狀來看,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恙蟲病。葛洪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恙蟲病的人。在他的著作中,還有關於如何治療這種病的描述。他說民間常用蒸氣療法治療溪毒(沙虱),即通過發汗將溪毒逼出。後世醫家將這種方法進行改進、提高,成為現今的熏蒸療法。

國外最早發現此病的是日本人,1810年日本醫學中有相關描述。1927年日本學者緒方規雄等人,將患有此病的人的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內,經5~6次傳代後,陰囊紅腫,取其塗片發現立克次體,並將它命名為東方立克次體。1931年,又將它定名為恙蟲病立克次體。我國直到1948年才在廣州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恙蟲病分布很廣,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地區最為普遍。我國主要發生於長江以南地區,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雲南最為流行,四川、貴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也時有發生,江蘇、山東、安徽和某些地區也有小流行或散發。

認識恙蟲病:恙蟎是傳播媒介

恙蟲病和我們前麵提到過的斑疹傷寒和斑點熱一樣,也是立克次體類疾病。其症狀也和前兩種疾病有類似之處,它發病突然,體溫上升很快,最高可達40℃以上,其他症狀有寒戰、劇烈頭痛、四肢酸痛、惡心、嘔吐、結膜充血、咳嗽、胸痛等。其最具區別性的特征就是有焦痂,主要位於腋窩、腹股溝、會陰、外生殖器等部位。

恙蟲病的傳播媒介是恙蟎,全世界有3000多種恙蟎。我國大陸主要為地裏纖恙蟎,屬夏秋型,在台灣還有紅纖恙蟎,江蘇北部還出現過小盾纖恙蟎,屬秋冬型。在恙蟎幼蟲叮咬後,人有可能會感染此病,其潛伏期約6~21天左右。

防止誤診:容易被當作感冒

由於恙蟲病已經比較少見,人們對它不太熟悉。恙蟲病往往發病突然,而且以惡寒、高燒開始,所以人們很容易自作主張,將它當作感冒看待。有位醫生曾經描述過他所經曆過的一個恙蟲病病例:

一個病人發燒近十天了,曾經服用了多種抗生素,但沒有任何好轉。在做了血常規檢查後,各項指標也正常。他發熱,頭痛,全身疲乏,無咳嗽,症狀和感冒很是相似。問完症狀後,在為他做進一步體檢時,發現他的左腹部有一個典型焦痂。經過詢問,得知患者兩三周前曾去過草木叢生的地方。醫生於是給出了恙蟲病的診斷。

患恙蟲病的人,很多都會不以為意,不去醫院就醫,自己當感冒醫治,這樣就很容易延誤病情。其實,恙蟲病一旦確診,治療很容易,用幾塊錢的氯黴素或四環素就可治愈,但如果不使用相應的藥物,無論用多昂貴的藥也治不好。因此,凡在夏秋季節出現原因不明的急性發熱,或出現恙蟲病的早期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斷。

現狀:仍要高度警惕

就在2008年10月,安徽省部分地區零散發生了恙蟲病病例58例,這是該省近20年來首次發現此病。主要爆發於農村,都在安徽北部地區。所幸的是,所有病人都得到及時救治,沒有死亡報道。

即使是身處城市的人,也要警惕此病的發生。近幾年廣東就報道過一例老太太因為晨練而感染恙蟲病的事例:

這位老太太反反複複發高燒半個月,體溫處於38℃以上,四肢酸痛。吃抗生素後症狀未能消除,送醫院後被確診為恙蟲病。這位老太太說,她近期沒有到過野外,就是每天早上在草地上晨練。醫生認為,她的病很可能是穿涼鞋在草地上晨練時,被恙蟎幼蟲叮咬惹上的。

浙江、廈門等地也報道過市民因為野營而感染上恙蟲病的事例。

恙蟎常存在於地勢比較低窪、潮濕、雜草叢生的地方,還可寄生在家鼠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身上,家貓、家兔身上也比較常見。因此,為了預防此病,野外郊遊時,一定要穿長袖衫、長褲,還要注意紮緊袖口和褲腳,在外露皮膚或衣服上塗防蟲劑。飼養寵物時,要注意做好防護工作。

Q熱——不為人知的立克次體病

Q熱也是立克次體病的一種,它並不是一種新的疾病,但一直被人們忽視,它在1935年首次在澳大利亞被命名。它是一種世界性疾病,目前除了新西蘭等少數地區此病已經絕跡外,其他地方都有此病的存在。

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熱

提起Q熱,許多人都會覺得這個名字很特別,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其實,Q就是取意於英文單詞Query,即“疑問”,整體意思就是“不明原因的發熱”。

事情發生於1935年,澳大利亞的一個肉類加工廠工人出現了原因不明的發熱,這種現象引起當地一位學者的注意。193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發現了無數名這樣的發熱病人。這位學者詳細地描述了它的病狀,並認為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各種發熱的新疾患,但又無法判斷此病,因為就將它稱之為Q熱,即疑問之意。

就在這一年,另兩位學者證實了它的病原體為立克次體。後來,他們在澳大利亞的袋鼠身上的寄生蟲中分離出這種立克次體,並證明了Q熱是一種人畜共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