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5(2 / 3)

傳播:一種世界性疾病

後來,美國也分離出Q熱立克次體。但一直到1946年,美國除了報道過個別自然感染及實驗室感染的病例外,Q熱隻發生於蜱類,沒有在人身上發現。因此不少人認為Q熱隻是發生於澳大利亞的一種地方性傳染病。

直到二戰期間,這種觀念才得到改變。從1946年開始,巴爾幹半島可能有幾十萬人患上此病,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人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疾病。

據了解,綿羊牛和山羊是人類的主要傳染源

Q熱在我國:分布範圍廣泛

我國最早的Q熱病例是於1950年北京協和醫院發現的,1951年,北京同仁醫院也發現了一例。盡管證明為Q熱,但沒有分離出病原體。1962年,科學家們從四川的一例慢性Q熱病人體內分離出Q熱立克次體,從而證實我國Q熱的存在。

目前,我國很多省市都已證實有Q熱,而且有的地區感染率很高。20世紀60年代時,四川某些地區正常人血清Q熱抗體陽性率為2.2%~28.4%;西藏和新疆某些地區的感染率甚至高達50%以上。1963~1965年,四川和雲南都發生過Q熱暴發。

認識Q熱:症狀及預防

Q熱在自然界主要通過動物—蜱的形式循環各種節肢動物齧齒動物和鳥類都有可能被感染並可傳染給人。

它約有12~39天的潛伏期平均18天。它和恙蟲病一樣,發病迅猛,而且以高熱開始,一般會在2~4天內升至39~40℃持續2~14天,並伴隨頭痛肌痛乏力。劇烈頭痛是此病的顯著特征,多見於前額眼眶也常伴肌痛。約30%~80%病人有肺部病變,類似支氣管肺炎,還會出現肝髒腫大等症狀。部分病人還會出現心肌炎、心內膜炎等心髒疾病國外還有過Q熱立克次體引起炎症性假性肺腫瘤的報道

Q熱最容易發生於養殖廠的工人以及於羊、牛等動物密切接觸的人群身上,蜱吸血是最普遍的傳染途徑。此外,患病動物的奶、糞便等汙染也會引起傳播。二戰時,不少意大利士兵因睡了被汙染的草褥子而感染此病。除了這些,飲用汙染奶或生奶也可引發此病。

Q熱如今已經並不多見,但仍要注意預防。特別是屠宰場肉類加工廠皮毛製革廠等地與牲畜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更要做好防護工作。

昏睡病——來自非洲的“黑色殺手”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主人公因為一場意外而陷入昏睡之中,眾人都焦急地等待他醒來。盡管這個過程可長可短,可最終的結果通常都是他一定會醒過來。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壓力過大的人感歎:如果能沉沉地睡上一年半載再醒過來,那該多好。

其實,世界上還真的存在一種疾病,能讓人睡上一年半載甚至是更久,隻可惜卻再也醒不過來,這就是非洲大陸著名的“黑色殺手”——昏睡病。

起源:最早記錄於14世紀

昏睡病是一種在遠古以來就廣泛存在於非洲大陸的熱帶傳染病,它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嚴重阻礙了非洲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造成非洲貧困落後的禍首之一。

盡管史學家們普遍認為昏睡病在非洲曆史悠久,不過,非洲有史可查的昏睡病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哈勒敦在訪問西非馬裏的國王時,發現他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昏睡狀態,然後死亡。不僅如此,那個國家的許多人也都在昏睡中死去。人們普遍認為他所描述的就是昏睡病。

殖民入侵:加重昏睡病

盡管當時的非洲仍有大片土地處於蠻荒狀態,但非洲人已經意識到這種疾病與當地的野生動物有關。他們用打獵的火器消滅和驅逐野生動物,並盡量避免在灌木林中放牧。他們發現讓牛群在晚上活動相對安全,當牛群白天活動時,他們將糞便或獅子的脂肪塗抹在牛身上,以防範被叮咬。他們還意識到焚燒幹牛糞所產生的濃煙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非洲人通過生活經驗所發明的這些措施,對預防昏睡病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隨著殖民者的入侵,非洲人長期建立起來的生態係統被打破了,昏睡病開始逐漸嚴重,這也是昏睡病為何被稱為“殖民病”的原因。在當時,昏睡病對非洲造成的災難與恐慌比艾滋病更甚。在英、法國、比利時,葡萄牙、德國的殖民地都廣泛流行這種病,造成的災難是驚人的。在剛果盆地死亡人數則超過了50萬,有資料顯示,從1901~1905年,英屬烏幹達約有25萬~30萬人死於昏睡病。不僅如此,在非洲的許多地區,牛馬等大牲畜大為減少,幾近絕跡。1909年維多利亞湖周圍有1405例昏睡病,1913年坦噶尼喀湖周圍有3300例。

昏睡病的早期治療:砒霜治療法

最初,西方殖民者並不了解這種疾病的病因,有人認為是喝酒太多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吸大麻過量,吃變質的食物,還有人認為是因為精神創傷造成的。

但是這種疾病卻引起了人們的恐慌,由於對它缺乏了解,殖民者采取強製居民遷離的方法來控製此病。而這種病的最初的治療物,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的劇毒藥物砒霜的衍生物。但這種藥物的副作用非常大,很多人都中毒而死。

對昏睡病的探索:“蒼蠅病”與“錐蟲病”

最早探索此病的是蘇格蘭醫生DavidLivingstone。他在1850年左右到非洲探險時,當穿越雨林和草原時,發現馬匹經常死亡,而且在死亡之前都出現昏睡的現象。他通過觀察發現:這些馬都是被蒼蠅叮咬過的。後來他又發現,牛、狗也會患這個病。後來,探險者們發現這種神秘疾病和當地的特產——萃萃蠅有關,於是把這個病叫做“蒼蠅病”。

1843年,法國醫生DavidGruby在青蛙的血裏發現了一種寄生蟲,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錐蟲”,意思是在頭顱骨上打洞。

1894年英國軍隊的外科醫生戴維·布魯斯和他的妻子來到南非,專門研究這種病。他們在一頭病牛血裏分離出一種微生物,認為這就是導致牛死亡的魔鬼。他們把狗放到萃萃蠅中,狗也患了和牛一樣的病,並且在狗血裏也發現了同樣的微生物。他們把萃萃蠅放到馬廄裏,不久馬也得了病,馬血裏也發現了這種微生物。於是,他們開始意思到,牲畜患病和萃萃蠅有關,但卻不知道人類的昏睡病也是這種微生物導致的。

1901年,人們在讚比亞的昏睡病人血裏發現了錐蟲。1903年,戴維·布魯斯確認昏睡病是由錐蟲導致的,其傳播媒介是萃萃蠅。

昏睡病的罪魁禍首:萃萃蠅

萃萃蠅目前僅存在於非洲大陸,主要分布在南緯和北緯14度之間的地區。但在遠古時期,萃萃蠅的分布範圍更為廣泛。不少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這種蒼蠅所引發的昏睡病在全世界造成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滅絕。

不少科學家都認為,假如非洲大陸一直沒有萃萃蠅,非洲的曆史便大不一樣了。萃萃蠅是如此厲害,以至於在任何存在萃萃蠅的地方,人們都不能養家畜。英國的一位昆蟲學家甚至認為:哪裏沒有牛,哪裏就有萃萃蠅。到了20世紀初期,人們普遍認為萃萃蠅是熱帶非洲發展的最大威脅。

而過度睡眠則是昏睡病最突出的臨床特征。患者常常麵無表情、眼瞼下垂、無精打采、反應遲鈍,夜晚失眠,白天昏睡,甚至就餐時也能睡著。

昏睡病的現狀:仍在非洲普遍存在

在20世紀的頭幾十年裏,昏睡病曾一度肆虐非洲36個國家、令數以10億計人口死亡。此後的歲月中曾有減少的跡象,特別是1960年前後幾乎絕跡。然而,從上世紀末開始,昏睡病又卷土重來,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自1995開始,昏睡病又開始在非洲的37個國家流行,嚴重威脅著6000餘萬人和5000多萬牲畜的生命。最嚴重的國家是烏幹達、坦桑尼亞、蘇丹、剛果、安哥拉等。在此後的10年間,每年有50萬人染上此病。由於大批患者喪失了勞動能力,非洲有10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荒蕪絕收。

2001年,剛果有15萬人感染此病。在安哥拉,特別是北部地區,每年大約12萬人染上昏睡病。在蘇丹南部,由於患者太多,醫院隻好告訴眾人:“隻要看到有人打招呼點頭難而且背部僵硬,就趕緊把他拉來吧!”2004年,安哥拉大麵積暴發昏睡病,3千人感染,近200人病死。2006年,烏幹達北部頻發急性昏睡病。

不過,近幾年來,昏睡病得到了一些控製,如今主要爆發於農村地區。

昏睡病的治療:被遺忘的疾病

昏睡病並不是一種絕症,如果發現得早,是可以被治愈的。隻是,此病主要發生於非洲最貧窮的地方,所以人們並不重視這個病,研究經費連年萎縮。由於得病的都是窮人,賺錢的空間不大,所以商人們也不願意花精力去研究開發治療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