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2003年悄然來襲的新病種
提起SARS,許多中國人並不陌生。它始發於2002年末,2003年在全國大麵積爆發,廣東、北京為重疫區,香港、新加坡也有大流行,並波及世界其他地區,造成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恐慌。2003年後,全世界已經沒有SARS的病例報告。
SARS的爆發:引發市民搶購藥物
有人說,早在2002年5~7月,SARS就已經出現,但卻無據可考。有資料可查的首個病例發生於11月,也得到了衛生部的公認。
2002年11月16日,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來了一例特殊的肺炎患者,它看似與普通肺炎沒什麼不同,卻來勢洶湧,患者呼吸困難,而且使用抗生素治療似乎效果不大。緊接著,佛山市又發現了3個類似的病例。之後,河源、中山、江門、廣州、深圳也出現類似病例。但仍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個月後,也就是12月15日,河源市人民醫院接診了兩位病人,不料與之接觸過的5名醫務人員先後患病。人們於是意識到,這種病會傳染,而且傳染性還很強。
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河源各大藥店門口都站滿了排著長隊的人們,其實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該買什麼藥,也不知道藥物有沒有預防作用,但都跟風搶購一些抗病毒藥物,有的人甚至買上幾十盒。沒過多久,許多藥店抗病毒的藥都賣光了,人們更加恐慌,不少家長趕著去學校將孩子接回家。
2003年1月2日,中山市也開始接診類似病人。由於對這種病缺乏了解,很快又有7、8個工作人員被傳染。隨後,中山“流行瘟疫”的謠言蔓延開來,市民紛紛搶購抗病毒藥。盡管藥品價格飛漲,但人們還是蜂擁而至。
到2003年2月,SARS進入發病高峰,病例一下子增多到218例,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醫院內部員工開始給親友發出提醒短信,再由他們的親友向外傳播。此時正處於農曆春節時期,這些極度泛濫的提醒信息,甚至超過了拜年短信,帶來了社會大恐慌。繁華的廣州街道呈現出一片蕭條,酒店、餐館及各種娛樂場所無人光顧。
為了追蹤疫源,廣東省疾控中心對報告發現13例首發病例進行調查,發現他們之間並無相互傳播的可能。在13例SARS首發病例中,廚師3名,幹部3名,農民、退休人員、工人各2名,商人1名,年齡在18~84歲之間,共死亡4例。有3個市的首發病例為廚師,(盡管發病的廚師並不直接接觸禽獸類),其他城市的“首例”部分是市場銷售員和采購員,於是有人推測,這種病也許是和動物有關。
首例非典病人的苦惱
黃杏初被認為是中國首例SARS的報告病例,也是世界上的首例,他是廣東河源人,在深圳一家餐廳做廚師。2002年12月15日,他開始發燒並前往到河源人民醫院治療,2天後,由於其病情惡化被送到廣州軍區總醫院。為他治療過的9位醫護人員都先後有了相似症狀。2003年初,他病愈出院了。
由於是第1例,他受到了全國的廣泛關注,各大媒體都希望能采訪到他。由於他的躲避,不少媒體還刊登出“中國首例非典病人失蹤”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猜測。5月,他去醫院捐獻了血清時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向記者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我的生活全被打亂了,我隻是個普通人,莫名其妙得了一場病,莫名其妙成了名人。象逃犯一樣到處躲,記者一撥撥打電話來,並上門來找我。”
他還買了一頂帽子,為了躲避記者和大眾,他換了好幾個電話號碼。親戚看他戴著帽子上街,對他說:“你又沒有殺人放火,幹嗎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這些都顯示出一個事實:恐慌的人們胡亂猜測,甚至將責任歸結到那些首先爆發SARS的病人身上,病人受到了比疾病本身更痛苦的歧視。
認識SARS:不好惹的病毒
SARS是一種肺炎,以肺部病變為主要特征,伴隨高熱和呼吸急促,嚴重者會呼吸衰竭乃至死亡。廣東醫生認為,它與由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狀不典型,病原體不明確,傳染性極強、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於是在2003年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來命名它,,以和過去的典型肺炎相區分。我國大陸地區人們將它通稱為“非典”。
其實,非典型性肺炎這個名字在1960年左右就已經存在,主要指的是由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引起的不同於大葉肺炎之類的疾病。之所以用“非典”來稱呼SARS,是因為在當時人們不清楚病因。直到2003年3月,人們才搞清楚它的病原體是“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的生命力很強,它在人體外可以存活數小時,在人類排泄物中可存活長達4天,在0℃時甚至可以無限期存活。
它的源頭至今都沒有找到,在最初爆發時,最普遍的一個觀點認為是源於果子狸。為此,廣州市還規定:非法出售、收購、運輸、貯存一隻果子狸,最高罰款10萬元。香港大學的新近研究表明,SARS病毒野生宿主可能是蝙蝠。
SARS的傳播:廣東、北京、香港最嚴重
中國內地是非典的重災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從2002年11月1日~2003年6月9日,SARS全球累計臨床報告病例8421例,其中中國內地5328例,占63%;全球死亡病例784例,其中中國內地340例,占44%。
SARS在我國從2002年11月開始,在廣東省部分城市出現,從2003年2月起進入高發期。2003年3月以後,疫情向全國擴散,北京最為嚴重。由於防治非典不力,北京主管衛生的副市長被撤職處分。
香港於2003年3月上旬爆發非典,疑為廣東醫生赴香港參加婚宴而傳入,但後來的考察顯示,這並非唯一的疫源。3月16日,世衛組織將香港列入疫區名單。到6月22日,香港已連續20日沒有發現新的非典病例,世衛組織將其從疫區名單中刪除。
2004年6月24日,世衛組織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遊禁令,表明中國內地抗“非典”取得勝利。
SARS與恐慌:一枚重磅炸彈
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場疾病象SARS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如此之大的恐慌。甚至在“非典”過後,人們仍心有餘悸,創造出“後非典時代”這一名詞。
在非典高發的幾個月裏,關於“非典”的消息充斥了全國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即使在廣州、深圳、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公共場所也人煙稀少。往日擁擠的公車上隻是廖廖幾人,並且人人戴著口罩,大街上到處都是戴著口罩的人……這恐怕是非典時留給人們的最深刻的印象。
由於對非典恐慌過度,在一些沒有爆發非典的城市,甚至發生了“酒店不接待北京客人”的消息。衛生部啟動了緊急隔離措施,將非典病人集中診治,並對與非典接觸過的病人進行隔離觀察。鐵道部還發出消息,體溫超38℃禁止鐵路旅行。
在非典時期,也湧現出許多不懼非典,全力救治病人的醫護人員,不少人甚至以身殉職。在醫護人員、專家及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人們努力將這種新型疾病的死亡率控製在了3%~5%。但由於初期對此病缺乏認識,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導致不少康複後的非典病人出現了股壞死等後遺症。
如今,人們已經研製出了可以治療非典的藥物。自2004年後,世界上已經沒有過非典的病例,但此病是否會卷土重來,是否會出現其他的變種,誰也說不準。因此,人們仍對它保持著高度警惕。
艾滋病——“超級瘟疫”和“世紀殺手”
艾滋病於1981年在美國首次被確認,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英語縮寫AIDS的音譯,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它是一種攻擊人的免疫係統的慢性疾病,被稱為“20世紀的瘟疫”。由於尚無防治它的有效藥物和療法,因此也被稱為“超級癌症”和“世紀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