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1981年被正式確認
關於艾滋病,人們有過許多種猜測。有人說,它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人工研究出來的一種病毒,一種生化武器;也有人說,是日本人研究出來的;還有人說,是上帝為了懲罰人類性亂而降臨的。
其實,這些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艾滋病的起源應該是在非洲。1959年的剛果還是法屬殖民地,一個從森林中走出的土著人,被邀請參與一項和血液傳染病有關的采樣調查。他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便被冷藏,此後十年間都無人過問。結果沒料到,這個樣本竟然成為解開艾滋病來源的重要線索。
1969年,在美國的聖路易斯,一名15歲非洲籍美國少年突然病死,在它的體內發現了HIV病毒。1976年,一名挪威水手病死,體內也有HIV病毒。但這些,都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80年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位醫生遇到了一個不一般的患者。
這位患者是個31歲的年青人,他的口腔和食管發生了嚴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隨後出現極度疲勞、氣急、幹咳、高熱、大汗的症狀。通過檢查,發現他患的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肺炎:卡氏肺囊蟲肺炎。這種寄生蟲的隱性或潛在性感染相當多見,健康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由它所致的肺炎是非常罕見的,幾乎隻發生於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製劑的病人身上,或發生於放療、晚期癌症及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人身上。這位病人正值壯年,也不存在以上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病呢?
這位醫生十分費解,過了些時候,這位醫生又接連診斷了兩例肺囊蟲肺炎。到1981年初,共出現了5例。所有這些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都是年輕的同性戀者。而在此之前的1978~1979年,同性戀社區的醫生們就已經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各種免疫缺陷問題。
五位患者先後死去,這位醫生覺得不同尋常,便向同行們發出了警告,呼籲被拒絕後,他想到了亞特蘭大疾病控製中心。1981年6月?5號,這位醫生的發現以《卡氏肺囊蟲肺炎——洛杉磯》為題發表於一本重要的學術刊物,從此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1982年,它正式被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簡稱艾滋病。1983年,法國醫生分離出它的病原體。
探秘:源於小兒麻痹症疫苗?
目前,科學界最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就是認為此病來源於非洲的黑猩猩。
有關艾滋病毒的來源,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認為它和小兒麻痹症疫苗有關。這個觀點的理論依據是:它源於位於民主剛果的一種黑猩猩,這種黑猩猩體內有艾滋病毒,而人們在製造小兒麻痹症疫苗時,曾用到過這種黑猩猩的器官。這種假說,引發了人們對小兒麻痹症疫苗的恐慌。在尼日利亞,有幾個小兒麻痹症最多的省竟然禁用小兒麻痹症疫苗。後來,有科學家推翻了這種看法。
1997年,來自加拿大的沃羅貝博士獲得了英國羅德學者獎,進入了牛津大學進修。在這裏,他遇到了60歲的生物學家漢密爾頓博士,他們都對艾滋病病毒的起源感興趣,於是決定到非洲進行實地考察。為了壯大力量,沃羅貝博士還邀請了他的朋友喬伊。
2000年,三人來到了民主剛果,計劃通過采集基桑加尼附近的黑猩猩的糞便和尿樣,確定它們攜帶的是哪種病毒。當時剛果正在戰亂中,但他們沒有退縮,從當地雇了幾位向導就出發了。
考察進行得異常艱苦。有一天,沃羅貝博士在叢林裏穿行時,手突然被棕櫚掌上的刺紮了一下,不久傷口開始化膿,他們不得不尋找醫院治療。在叢林裏走了一天,才找到一個診所。沃羅貝被檢查出是得上了血毒症,不得不留院觀察治療。
漢密爾頓和喬伊也遇到了麻煩,他們被蚊子和軍蟻的包圍,這些大蚊子成群結隊的過來,並侵入了他們的宿營之地,他們隻好點火來擊退它們。這些蚊子身上還帶著瘧原蟲,63歲的漢密爾頓考察結束就已經瘧疾發作,回到英國後不久後因並發症死亡。喬伊也患上了瘧疾,但畢竟年輕,抵抗力強,幸運地康複了。
他們必須找到黑猩猩晚上睡覺的地方,然後就在旁邊守侯著。等到第二天早上,好趁機收集黑猩猩的排泄物。通過對樣本進行分析,他們證實黑猩猩體內確實有種不為人知的病毒,並將它命名為“猴免疫缺陷病毒”。他們還發現:它隻是艾滋病毒的一個遠親,並不能轉化成艾滋病毒,從而為小兒麻痹症疫苗平了反。
起源:和非洲黑猩猩有關?
盡管沃羅貝博士在剛果的黑猩猩身上沒有發現艾滋病毒。但科學家卻在喀麥隆南部叢林裏,發現了野生猩猩身上存在SIV病毒,與艾滋病毒HIV最接近。
人們普遍被認為這是HIV病毒的前身,SIV中的S是英文“靈長類”的縮寫。人們發現,猩猩艾滋病毒與人類HIV-1病毒中的O亞型非常接近。至今,科學界已經發現30多種非洲靈長類動物,攜帶SIV。
在HIV-1病毒中,存在三種亞型,分別是M型、N型和O型。最常見的是M亞型,後兩種非常少見,至今隻有12例N型病症在喀麥隆被發現,科學家認為這兩種都是由黑猩猩傳染給人類的。
先前,人們就已經研究發現,猩猩艾滋病病毒可能在100萬年前就已存在。研究者猜測自HIV—1型是因為在1930年後,中非地區的人們開始捕殺和獵食猩猩,因此遭到傳染的。而則隻局限於西非,猜測是由於上世紀60年代吃猴子肉所致。
猩猩雖然很多都帶有猩猩艾滋病毒,但卻很少發病。這讓科學家們疑惑不解,至今醫學界仍在尋找答案。
傳播和危害
需要指出的是,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它疾病的體現。人不會死於艾滋病,而是會死於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交流而傳播。體液包括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等。眼淚、唾液和汗液,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
它在男性同性戀者、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與高危人群有性關係者中最為普遍。但也不必視病人為洪水猛獸,因為HIV不能通過空氣、一般接觸或公共設施傳播,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和辦公用具等都不會傳染艾滋病,也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炊具、臥具、遊泳池或公共浴池傳播;蚊蟲叮咬也不傳播,但是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須刀。
艾滋病是目前人類麵臨的最大“公敵”之一。據世衛組織估計,目前全球至少有4000萬人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每年有500萬人發病,300萬人而死亡,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疫苗,以預防位住。為了預防艾滋病,人們將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
1985年一個美籍阿根廷人在北京協和醫院,被確診為我國首例艾滋病病例,並出現擴大化的趨勢,因此被列入重點預防之列。
埃博拉——比艾滋病更可怕的傳染病
埃博拉出血熱是人類所知道的最凶狠的“殺手”之一,在目前人們所知道的六大病毒最致命病毒中,埃博拉名列首位(另5個是拉沙熱病毒、馬爾堡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登革熱病毒、馬秋波病毒)。當一個人感染了這種疾病,幾乎無藥可醫,其造成的死亡率高達50%~90%。有人說,它是比愛滋病更為恐怖的疾病。這是由於愛滋病至少還有數年的潛伏期,而一旦感染上埃博拉,在過了潛伏期後,病人一般會在幾天後迅速出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