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因發源於“艾博拉”河而得名
其實,埃博拉出血熱最早於1967時就已經在德國出現,但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1976年,這種可怕的疾病在紮伊爾的埃博拉河附近的村莊流行,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人們用這條河的名字作為這種致命疾病的代號。
1976年的夏天,紮伊爾(現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位醫生尼姆碩拉來到埃博拉河邊的一個小鎮,他在當地的一家醫院裏,親自目睹了一批身患這種疾病的患者。並記載下這種新型疾病的症狀:身體高燒39℃左右、多個部位大量出血、胸腹部疼痛、嚴重腹瀉並使病人脫水、皮膚幹薄如紙、眼眶下陷,所有的治療方法都難以奏效,病人3天就死去了。
盡管這次的疾病在幾個月後得到抑製,但318名患者中的90%不幸死去。
可怕的艾博拉:因葬禮而全家死亡的例子
人們為了搞清這種疾病,開始追查首宗病例,最後發現36歲的阿薇蒂是烏幹達的首個患者。她生病發燒5天後就死了,家人按照當地習俗,將遺體在家停放了兩天,葬禮上,親屬清洗了她遺體,並把她葬在離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葬禮結束後,親友們在一個大水盆洗手。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場對死者的哀悼活動卻造成了更大的災難。由於死者的遺體帶有艾博拉病毒,緊接著,她的母親、3個姐妹、9個月大的女兒以及3個親戚相繼死亡,她8歲的兒子是唯一的幸存者,因為他當天沒有參加葬禮。
此後,病毒也在該鎮蔓延。當地政府立即禁止傳統葬禮,所有屍體都由政府處理與埋葬,以避免傳染。經過化驗,專家發現病因是一種稱為“蘇丹艾博拉”的病毒。
埃博拉的傳播:幾次大的流行
埃博拉主要在非洲一些地區爆發,自發現至今,大的爆發約有10次。
在1976的首次爆發中,蘇丹有284人感染,151人死亡。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有318人發病,280人死亡。
3年後,蘇丹再度暴發此病,33人染病,22人死亡。在此之後,埃博拉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94年,又再度出現。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國雜從菲律賓進口的猴子身上,發現了專門感染猴子的艾博拉病毒。一些猴子死亡,至少有4名檢疫人員受到感染,幸好沒有發病。科學家未能追蹤出傳染源。
1994年11月,在科特迪瓦爆發了1例埃博拉,此外還有若幹黑猩猩發病。1995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再次大流行,315人發病,其中250人死亡。
1994年,加蓬首次爆發此病,19人患病,9人死亡。此後,加蓬於1996年又爆發了兩次,2月有37人患病,21人死亡,7月有60人患病,45人死亡。
2000年,蘇丹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埃博拉大流行,425人患病,224人死亡。
2000年,埃博拉再度在位於烏幹達北部現身,大量人員死亡,其中一家8口無一幸免。到10月17日,因感染埃博拉而痛苦死去的已達43人,還不包括許多在醫生趕到之前就已經死掉的人。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烏幹達的埃博拉病毒已奪去了191條人命,其中包括護理病人的護士。12月8日,該國一家醫院的院長也因感染上埃博拉病不幸以身殉職。
2001年10月~2003年12月,在加蓬和剛果共和國總計有302個病例,254人死亡。
有資料顯示,從發現埃博拉病毒以來,人類至少有1500人患病,1200多人死亡,死亡率高達88%。
走近埃博拉:比愛滋病更恐怖的疾病
埃博拉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這與艾滋病極為相似。但艾滋病患者尚可活上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而一旦染上埃博拉,病人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痛苦的死去。
病毒可能潛伏在患者體內兩星期,這期間沒有感染性。當開始出現發熱症狀時,可通過體液傳播,在出現出血症狀及死亡後的這段時間裏,傳染性最強,非常危險。
埃博拉發作者最開始的症狀和一般的感冒沒什麼兩樣,包括發熱、頭痛、喉嚨痛、胸悶等。但幾小時後,就會出現皮疹、出血、腹瀉、嘔吐、肌肉和關節酸痛等症狀。而在5天後往往會七竅流血不止,皮膚粘膜、鼻、齒齦、內髒均出血,糞便呈黑色。再過一天,病人的痛苦會加劇,連睜開眼都會感到疼痛。之後的症狀是體內外大出血,連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
有人曾描述過埃博拉感染者的慘狀:病人體內外大出血,體內器官壞死,他還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感覺就象一個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麵前溶化。美國的傳染病專家海曼也描述道:病房裏到處都是鮮血,被褥上、地板上、牆壁上;他們吐血、便血……
由於埃博拉病毒的超強殺傷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有效疫苗,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病毒劑,也同時被視為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目前已知的人類艾博拉病毒有3種,都以疫區國家為名,分別是“蘇丹艾博拉”、“紮伊爾艾博拉”、“象牙海岸艾博拉”。其中紮伊爾亞型的死亡率最高,達90%以上,蘇丹埃博拉死亡率相對較低。
埃博拉的傳染性極強,許多醫護人員被感染。在幾次大流行中,護工可以說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例如蘇丹流行時,與病人同室接觸和睡覺者的感染率高達23%,護理病人者感染率高達81%。
對埃博拉的探索:仍是一道未能攻克的難題
在最初的幾次艾博拉流行後,專家懷疑是由於居民吃了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所造成的。但在烏幹達首次發生艾博拉後,人們否認了這一猜測,因為這個地區的人並不常吃野生動物。
也有人認為,自1983年以來,蘇丹內戰,公共衛生設施奇缺,這也許也是埃博拉頻繁爆發的誘因之一。
不少科學家都推測,艾博拉病毒相寄生在一種當地動物或昆蟲身上,隻是目前還無法確認寄主是什麼。曾參加過救治艾博拉的瑪丁尼茲醫生說:“人類不斷開發毫無人煙的地區,肯定會接觸一些從沒碰過的昆蟲動物,這其中必然有一些隱藏的病菌。”
盡管這種病毒十分可怕,但卻未能阻擋科學家研究的步伐,不少人為此獻出了生命。例如,在蘇丹首次爆發此病的幾個月後,英國一名科學家就不幸在實驗室中感染了該病毒。不久後,俄羅斯的一位女科學家也因在實驗室中不慎被針刺,感染埃博拉,不久後喪命。一名美國科學家也不小心沾到了埃博拉病毒,幸運的是沒有被感染上。
警惕埃博拉:不可掉以輕心
艾博拉主要通過體液傳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會傳染。
盡管埃博拉病毒目前僅在個別國家和地區間歇性流行,從出現到現在,僅發現了不到2000例病例。但在曆史上也不缺乏由局部性傳染病變成世界性傳染病的例子。例如副霍亂,1905年在埃及發生第1例,1937~1960年在印度尼西亞局部流行,而1960年後迅速波及五大洲。埃博拉病毒會不會成為世界性疾病,誰也無法預料。正如免疫學家波頓所說的:“你不能在埃博拉身上掉以輕心,也許它會出其不意地咬你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