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8(1 / 3)

登革熱——現代第二大熱帶傳染病

近幾年來,經常有登革熱的消息見諸如報端,不明真相的人們往往感到恐慌。其實,登革熱並不是什麼新出現的病種,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以蚊子為傳播媒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為顯著特征,嚴重者會出現出血症狀,稱為“出血性登革熱”。曾經死亡率很高,隨著科學家們的努力,現在人們已把登革熱的死亡率控製在了0.1%以下。

認識登革病:1779年爆發於埃及開羅

世界上一般公認為登革熱最早爆發於1776年的埃及開羅。也有人說,它的曆史更久遠,因為遠在中國晉代時期時,就有關於骨熱病的記載,症狀象極了登革熱。

在此後的歲月裏,它斷斷續續地流行,並蔓延到世界各地。例如:1779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爆發登革熱,1780年在美國的費城和印度的馬得拉斯發生,也有人認為,當年菲律賓爆發的疾病也疑似登革熱。1873年,台灣澎湖縣發生;1897年在澳大利亞發生;1916年~1931年間,在台灣爆發過多次。1917年,我國海南省爆發,這是我國最早的明確記載。1928年在希臘爆發,約1000人死亡。

登革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病呢?它是由英語Dengue翻譯而來(1869年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大部分人認為這個病名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以及患者由於發燒、關節疼痛導致走路時步子不穩,有惺惺作態的感覺。在台灣被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它發病急,以高燒、關節痛為最顯著的特征,部分患者會出現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甚至出血熱。

這種疾病有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突然性,很多國家在消滅此病10多年後又突然爆發。例如,我國20世紀40年代時曾在東南沿海散發流行,之後一直沒有出現過,1978年又突然在廣東佛山爆發。

另外,由於登革熱會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所以它多發於沿海港口城市,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

登革熱在現代:80年代後迅速擴散

20世紀的50~70年代,登革熱隻在少數國家發生。80年代後迅速擴散,在熱帶和亞熱帶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六,威脅著全球2億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數千萬人患病,90%的病人是15歲以下的兒童,平均的死亡率為5%,成為現代僅次於瘧疾的第二大熱帶流行病。

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它的病死率在下降,總體來講病死率已下降到1%。但有些國家的病死率仍高大4%。

古巴1981年大流行,34萬多人患病,死亡158例,其中101例是15歲以下的兒童。

1998年泰國大流行,約30萬人染病。

2001年泰國近4萬人染病,死亡180人,死者大多是9歲以下的兒童。當年,東南亞的柬埔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國等,拉丁美洲的巴西、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等都出現過。當年,菲律賓患登革熱的人數達7940人,患者大多數是1歲以下的嬰兒和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2002年,台灣登革熱有5000多例,21人死亡,

2006年也有多個國家爆發。截止10月印度首都新德裏已發現約460起登革熱病例,10人死亡,其中包括醫院的醫生和工作人員,主要是因為醫院的噴水池是孳生蚊蟲的溫床。印度總理也未能幸免,他的3位家人患病,發病前曾在總理官邸參加家庭聚會。據以往資料統計,印度2003年報告登革熱1.3萬例,2004年報告約4000例。

2005年157人死於登革熱。當年,墨西哥城也爆發此病。這一年,我國也出現了此病的流行。廣東有465個病例,無危重及死亡病例,台灣也有300多例。

2008年,登革熱在巴西不斷蔓延,著名旅遊城市裏約熱內盧最為嚴重,這是該市自1986年以來第7次大流行。由於患病人數很多,貧民區的許多患者在衛生站前排隊候診。在委內瑞拉也有病例4000多例。

2009年,玻利維亞又有1人死於登革熱患者。

探索登革熱:四種類型

盡管登革熱的出現已有200多年,但一直沒有引起人們太大的重視。1931年,Simmons等學者首先證實登革熱病毒可由猴子傳播給人。二戰時,登革熱在東南亞肆虐,造成日本軍隊和盟軍士兵大量患病後,日本和美國科學家開始積極研究。

1943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登革熱病毒,但此項工作未立即公開。美國也相繼發現這種病毒。1952年,病毒首次被分離了出來,並按照血清學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熱病毒(及二型登革熱病毒。1956年登革熱在菲律賓大流行,日本分離出三種病毒型。1956年又在馬尼拉病人身上分離出三型登革熱病毒及四型登革熱病毒。

1984年,有學者在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及菲律賓森林區彌猴身上發現四型登革熱病毒抗體。1987~1990年此病在台灣大流行時,科學家從埃及斑蚊體內分離出登革熱病毒。

科學家也證實了,傳播登革熱的罪魁禍首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埃及伊蚊隻在我國少數地方,如海南省,廣東省、廣西等個別地方出現。它主要孳生在室內的飲用水缸積水中,是典型的“家蚊”。

“白紋伊蚊”是有白斑黑色或深褐色蚊子,俗稱“花蚊子”。它原發於東南亞和亞洲溫帶地區,後來擴散到夏威夷、澳大利亞和非洲。近來來擴散到美國、墨西哥、巴西以及歐洲部分國家。1985年,白紋伊蚊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被發現,在當地引起轟動,人們將它稱為“亞洲虎蚊”。白紋伊蚊被帶到美洲,被認為是二戰後最嚴重的醫學昆蟲事件。白紋伊蚊主要存在於人工或植物容器積水中,如花盆、缸罐、輪胎、植物葉等,尤其喜歡輪胎積水。

按世衛組織標準,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症4種類型。輕型登革熱症狀和流行性感冒相似,常被漏診。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有:發熱,發病急,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天,部分病例於第3~5天體溫正常,過1日又升高,醫學上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還會出現頭痛、腰痛,骨、關節劇烈疼痛等,還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3~6日後會出現皮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多有癢感。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約1/4病例有肝髒腫,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

登革出血熱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但骨、關節痛不顯著,出血傾向嚴重,常有2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有些病例雖然出血量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髒等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登革休克綜合征除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外,會出現明顯出血周圍循環衰竭的現象,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盡管一般登革熱病程大約1個星期,但病後一般都會感覺虛弱、乏力需要幾周乃至數月的時間恢複正常。

應對登革熱:為什麼會突然流行?

為什麼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登革熱近來來流行加重呢?專家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1)在過去的50年中,全球人口激增,政府沒有控製城市化發展,許多房屋被棄,飲水、排水及廢物管理不善。

(2)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伊蚊增加。例如將包裝商品的塑料袋亂扔

(3)隨著交通旅遊業的發展導致了蚊媒的擴散。

(4)一些對蚊蟲有強大殺傷力的“滴滴涕”、“敵敵畏”、“六六六”等殺蟲劑被禁用,控製蚊子的效果不如以前。

(5)登革熱病毒變異速度快,使人群失去免疫力。

(6)氣候變暖。

目前,人類沒有治療及預防登革熱的特效藥物和疫苗。臨床一般采取對症治療。例如,高熱者給予降溫處理,中毒症狀嚴重者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腹瀉者口服補液,頻繁嘔吐脫水者,及時靜脈輸液。有出血傾向者給予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K等止血藥。

對登革熱要做好預防工作,要消滅蚊子,從源頭上斷絕此病。另外,急性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它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環係統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者多為6歲以下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熱,肢體疼痛,發生癱瘓。此病如今在我國已經絕跡,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城市裏經常可以看到父母背著身患脊髓灰質炎的孩子奔走於各大醫院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