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幾千年前已經存在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醫書上就有此病的記載。形成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一個古埃及壁畫上,畫著一個腿很細,拄著拐杖的祭司。現在的人們推測,他很可能是患了脊髓灰質炎。
它在我國古代中醫學中被稱為“痿疫”、“軟腳瘟”等。最早記載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論》中說:“五髒有熱,可使人病痿,蓋熾熱於內,形痿於外。”痿就是跛足的意思,就是說脊髓灰質炎是由五髒有熱所導致的,會致人殘廢。還有一篇說:““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蹙也。”也認為此病是熱病所導致的。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用石膏湯主治小兒手足不遂的方子;《小兒藥證直訣》中有用全蠍散治小兒手足偏廢的記載。
明代《瘟疫明辨》中,正式給這個病命名為“軟腳瘟”:時疫初起腿脛痛酸者,太陽經脈之鬱也。兼軟者,俗名軟腳瘟,往往一二日死。這說明小兒麻痹症在當時死亡率很高。
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也說: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之,突然患此證者少,多半發於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證後。
在明、清兩代,許多類似本病的記載中,將它稱為“小兒驚癱”。
在西方,1789年,英國的醫生伍德首次做出了脊髓灰質炎的臨床描述。1840年,德國的醫生海涅係統研究了脊髓灰質炎,認為它可能牽扯到脊髓,但卻沒能指出發病的根源。
1909年,奧地利裔醫生蘭茨泰納和波普爾確認此病的病原是脊髓灰質炎病毒,並分離出病毒。
認識脊髓灰質炎:多發於幼兒
脊髓灰質炎多發於6個月~6歲的小兒,多發生於夏秋季。症狀輕重不一,有些人在感染病毒後沒有症狀,或僅有1~2天發熱和腹瀉等症狀,不會導致癱瘓。病人退熱後1~6天後再次發熱,發生嘔吐和周身肌肉疼痛。
患有脊髓灰質炎的嬰幼兒,通常表現為平臥時不願抬頭,不願讓人抱,或坐不穩。許多病人會發生弛緩性癱瘓,下肢軟癱較多見,可為單側或雙側,不對稱。嚴重時,上肢和肋間肌、膈肌也可出現癱瘓。有時還會引起呼吸困難、嘴歪、嗆咳、吞咽困難、食物從鼻孔嗆出來、聲音低啞等嚴重病情。一般說來,癱瘓肢體有的會在1~5個月後恢複,甚至1~2年內還可不斷恢複。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過直接接觸傳染,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接觸性傳染病。
脊髓灰質炎的傳播
脊髓灰質炎在20世紀初期時,隻在世界各地散發,很少流行。一次比較有名的流行是在1916年,於紐約爆發,最終導致了數千人死亡。二戰後,歐美國家常有流行;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疫苗以後,此病逐漸得到控製。
1979年,在消滅天花之後,世衛組織提出了滅絕脊髓灰質炎的計劃。1988年正式提出,要在2000年完全消滅脊髓灰質炎。提出計劃的當年,全世界一共有35萬兒童新患上脊髓灰質炎。1994年,美洲國家率先消滅了此病。2000年,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實現了這個目標。
到2006年,仍有四個國家尚存在此病,他們是:尼日利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及、尼日爾和索馬裏。印度目前是脊髓灰質炎發病最多的國家。世衛組織的目標未能實現。
在我國,脊髓灰質炎呈散發,有時有暴發或小流行。1955年,江蘇南通發生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脊髓灰質炎大流行,共發現患者1680例。1959年,中國派出第一支脊髓灰質炎疫苗考察小組前往蘇聯;1964年,我國自主研製成功脊灰糖丸活疫苗,並在兒童中普遍推廣使用,脊髓灰質炎發病率逐年下降。2000年,我國消滅了本土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的治療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運用中藥、針灸或針藥並治多種方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醫藥主要采取傳統方劑為主,針灸穴位刺激結紮療法為輔的方法治療此病。現在還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電排針、芒針透刺等法。據統計,用中藥內服、外敷治愈率在80%以上,總有效率達100%。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止癱瘓或肌肉萎縮性殘廢的關鍵。
在20世紀初期,為了治療脊髓灰質炎,美國發明出一種叫做“鐵肺”的呼吸輔助裝置。
流行性出血熱——來自北方的“狼”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兩大洲的疾病,包括中國、朝鮮、日本、原蘇聯、丹麥、瑞典、挪威、荷蘭、波蘭、捷克、匈牙利、希臘、瑞士、英國和法國等。它於20世紀20年代初在亞歐大陸國家陸續被發現。我國於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發現,起初隻是流行於黑龍江下遊兩岸,後來逐漸向全國各地擴散,多發生於林區和草原地帶。
中國最早的流行性出血熱:發生在日本侵華時的東北
1931年,我國東北部有本病的零星記載。1931~1932年間,黑龍江流域中俄邊境的日本和俄國軍隊中,都出現了大量的流行性出血熱的病例。不過,當時人們並不清楚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1935年,日本士兵在東北草原地帶出現了多例出血熱,但卻被誤診為“出血性紫斑”、“異型猩紅熱”、“急性腎炎”、“出血性斑疹傷寒”等。1938年7月,在綏芬河流域的二道崗,有20名日本士兵患出血熱,其實3人死亡,當時日本將這種不明疾病稱之為“二道崗熱”。以地域來為此病命名的現象有很多:
1939年,日本士兵在孫吳演習時,有20名士兵患出血熱,6人死亡,人們將它稱之為“孫吳熱”;1940年,黑河附近的日本士兵236人患出血熱,死亡26人,當時稱為“黑河病;1942年,虎林出現出血熱102例,死亡15人,時稱“虎林熱”;延邊等地也較多的病例發生,由於延邊當時的名稱是“間島”,因此被稱為“間島熱”。
流行性出血熱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僅1941年,日本軍隊就報告了約1萬例出血熱,病死率高達30%。1942年,日本軍醫統一將此病命名為“流行性出血熱”。
但在我國曆史文獻中,沒有當時居民發生出血熱的詳細記載。解放後通過調查當地老人發現,當時的伐木工人中有患這種病的。
早期出血熱研究
出血熱對侵華士兵的健康和戰鬥力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940年,日本軍醫成立了關東731部隊,二木秀夫博士在“731”部隊中新定了一個研究課題——《關於探索“孫吳熱”病原體的研究》。起初,他們一直以為這種病的病原體是猴子,於是大量宰殺“滿洲猴”。
1942年,他們從孫吳捕獲的40隻黑線姬鼠身上采集到耶氏厲蟎,將它碾作粉末,並注射給“猿”,19天後,發熱達39.4℃。這時,再取病猿的血液注射給第2代“猿”,12天後即發熱,並出血。再用它的血液對另一隻“猿”進行病原傳代,如此連續進行。結果發現,實驗對象通通患病,由此證明出血熱是一種傳染病,其致病物是病毒。
用同樣的方法對黑線姬鼠進行實驗,結果證明,黑線姬鼠基本沒有明顯的感染。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黑線姬鼠是儲存宿主,耶氏厲蟎是媒介,病原體是一種不知名的病毒。
解放後的流行情況
解放後,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除青海、新疆外,其餘省市和自治區均有病例報告。其宿主主要為野棲的黑線姬鼠和以家棲為主的褐家鼠。不同類型的宿主,流行季節有些差別。其中,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熱具有春、冬兩個流行高峰,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混合型。
1955年秋冬季,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及陝西秦嶺北坡山區,首次暴發流行性出血熱。1956年,我國將本病規定為法定報告傳染病。1957年,安徽淮河水利工地上再次爆發此病,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通過研究,1981年我國首次成功分離到本病病毒。80年代,流行性出血熱在我國出現一個高峰,1986年有11萬多個病例。此後,通過滅鼠,使它得到了一定的控製。但在落後的農村地區90年代仍有較多病例。
認識流行性出血熱
世界上病毒性出血熱共有13種,根據對腎髒有無損害,分為有腎損及無腎損兩大類。在我國主要為腎綜合症出血熱。在對這種疾病不夠了解的情況下,我國稱之為流行性出血熱;在朝鮮稱之為朝鮮出血熱;在蘇聯稱之為出血性腎病腎炎。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定名為腎綜合症出血熱,但我國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