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8(3 / 3)

它早期的症狀可以概括為“三痛”、“三紅”。即頭痛、眼眶痛、腰痛或全身疼痛無力;麵部、頸部和胸部皮膚充血潮紅。此外,還可能出現口腔黏膜及眼結膜出血的現象。以及腋下、胸背部有出血點。

其傳播途徑一是通過蟎叮咬傳播。二是通過動物傳播,除了老鼠,近年來人們從貓、狗、豬、兔甚至青蛙、蛇及鳥類中也檢測出它的病原,說明這種病的宿主不少。動物傳播主要是通過排泄物、分泌物的接觸,以及食入汙染的食物而感染,或由呼吸道吸入。三是通過母嬰胎盤垂直傳播。

這種病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以林業工人居多,以青壯年男性為主。感染後僅小部分人發病,大部分人呈隱性感染狀態。它在我國流行範圍廣、病死率高、危害很大。

由於人們對這種病不夠了解,很容易誤診為感冒、急性胃腸炎、腎髒病等,從而影響早期治療,因此要加強認識,提高警惕。

破傷風——與外傷感染相伴的疾病

破傷風是一種古老的傳染性疾病,今天已經廣為人知。如今我們都知道,被鐵鏽侵入人體後,要打破傷風針。那麼,破傷風到底是種怎樣的疾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發現:2000多年前以有記載

在《黃帝內經·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一個治療破傷風的描述:“大法破傷風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衝結滯,榮衛宣通而愈。”人們根據這個原理,配出了一個治療破傷風的藥方:即用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6克,每服二錢,更敷患處。若牙關緊閉,每次服三錢。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這個方子後來被收錄到《外科正宗》中,一直流傳至今。這說明古人對破傷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成書於晉代的《五十二病方》中有“傷痙,痙者,風入傷,“傷而痙者……其病弗能飲者,強啟其口,為灌之”的記載。這裏的痙病就是指破傷風,它清楚地描述了破傷風的兩大症狀,角弓反張和牙關緊閉。這些如今已被現代醫學所證實。

曆史書中還有利用破傷風做戰爭武器的記載:公元375年,匈奴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地。他們用的箭很不一般,射程極遠,殺傷力極強,箭頭用鋒利的金屬或堅硬的動物骨頭作成。據說,匈奴人會在作戰前將箭頭沾上馬糞,被這種“髒箭”射傷,輕則傷口發炎,重則染上破傷風。

西方早在14世紀以前以有破傷風的存在,並由哥倫布及後來的探險者們帶去美洲,給當時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極高的疾病

新生兒也會得破傷風?答案是肯定的,新生兒破傷風又稱四六風、、七日風等,是破傷風杆菌侵入臍部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用來剪斷臍帶的剪刀消除不嚴格,或接生者雙手未消毒,或出生後不注意臍部的清潔消毒。新生兒破傷風的病死率極高,因此一定要注意防範。

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古代,新生兒破傷風的現象更是常見,古籍中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古代稱之為臍風或臍帶風、鎖口風、四六風、七日風、撮口等。晉代《針灸甲乙經》中就已有臍風的記載。

唐代《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都對此病有過描述。宋代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還明確指出小兒臍風與成人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明代《幼科發揮》、《女科撮要》中還有用“火燎斷臍法”防範這種疾病的記載。

認識破傷風:識別早期症狀

破傷風的病原菌是破傷風杆菌,它通常存在與鐵鏽及土壤中。一旦人體皮膚破損,杆菌侵入傷口,如果沒有引起重視,沒有處理傷口,沒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就很容易在在缺氧或無氧條件下被感染。

一般說來,破傷風杆菌的潛伏期為7~14天,潛伏期越短,病情愈重。

破傷風的症狀前期是頭痛、全身無力、舌根發硬、咀嚼及吞咽不便。而後產生肌肉痙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抽筋”,並出現牙關緊閉、苦笑、張口困難的症狀,嘴唇和指甲出現紫紺,四肢強直、足內翻、頭後仰等,病人對外界的反應異常敏感。

嚴重的破傷風會引起生命危險,但若是發現得早,則完全可以治愈。如何識別破傷風的早期症狀呢?

一般說來,有過外傷史,特別是被鐵鏽或糞土侵害過的人,如果出現肌肉痙攣,特別是麵部肌肉痙攣時,要分外留意。其表現是嘴張不開,咀嚼食物時感覺疼痛,張不開口等。還可采用壓舌試驗法:將一塊壓舌板或筷子、湯勺等,輕輕放疑似患者口腔內的舌中部,用力下壓。如果患者立即出現牙關緊閉,並將壓舌板咬住,不易拔出,則可判斷為破傷風早期表現。

破傷風很容易被當作一般的口腔疾病來治療,因此需要引起人們的警惕。因為一旦出現全身肌肉痙攣再治療,情況就非常惡劣了。

探索破傷風:已有有效疫苗

我國古代中醫中,就已有許多破傷風的治療方。1885年,巴斯德研製出了人類的第一個狂犬疫苗,從此揭開了免疫學的序幕。此後的科學家受到啟發,紛紛研製出其他疫苗。

德國細菌學家貝林1881年開始研究細菌,他試圖在體內找到一種消毒劑,將體內的細菌無害化。1889年,他在科赫衛生研究所結識了日本學者北裏柴三郎。

北裏柴三郎精通中國古代醫學,懂得古代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病法則,並將這一方法告訴了貝林。他們根據這個醫理,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概念。他們將感染過破傷風後幸存下來的動物血清,注射給被感染動物的身上,經過300多次實驗,證明可以預防破傷風。1890年年,他倆製得了這種破傷風抗毒素。由於這一突出貢獻,他於1901年獲得人類的第一個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26年,巴斯德發現了可以治療破傷風的血清。

防範及家庭應急處理

兒童生性活潑好動,外傷的發生率會比較高,因此在剛出生時就應該注射破傷風疫苗。破傷風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一旦有損傷,應正確及時的處理傷口,盡早去醫院清創,並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最可靠的方法是打預防針,預防注射3次,有效期可達10年。

一旦發現破傷風的症狀,要及時將患者隔離、臥床休息,並避免強光和噪聲對病人的刺激。病人如果發生痙攣抽搐,要用筷子包上毛巾塞在患者嘴裏,避免咬傷舌頭。要將嘔吐物清除並禁食,以防呼吸道阻塞。

猩紅熱——近代傳入我國的瘟疫

著名小說《小婦人》的主人公,即是死於猩紅熱。在我國許多民國影視劇中,都可看到猩紅熱的影子。它是一種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其早期症狀與感冒極為相似,以“咽部明顯腫痛,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為典型特征,多發於兒童。在過於的200年間,我國無數人因此病而喪命。

起源:外來還是自古就有

猩紅熱在中醫古籍中被稱為爛喉痧,它到底是一種中國自古就有的疾病,還是從外部傳入的?現代醫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18世紀的葉天士醫案,被認為是我國最早詳細記錄的病例。1867年的《爛喉丹痧輯要》一書有如下記載:雍正癸醜年間,有爛喉痧一症,發於冬春之標,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發熱煩渴,丹密肌紅,咽喉疼痛腫爛……”。

也有人認為,康熙晚期,爛喉痧已被當作過去較少見的疫病在蘇南出現。還有人認為這種疾病大概1730年代已從外部傳入我國。

近代名醫丁甘仁自述:“行道數十年,診治爛喉痧不下萬餘人”截至1935年,中國有爛喉痧專書二十餘種

現狀:仍有發生

近現代關於猩紅熱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這些都顯示了猩紅熱在曆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1910年,巴黎爆發了一場罕見的暴雨,有淹沒羅浮宮雕像陳列室的危險。公路、鐵路被阻塞,食物短缺,有一個鎮還發生了猩紅熱。

康有為曾與何金蘭相戀,二人一起遊曆歐洲各國,由何金蘭做翻譯。1914年,何金蘭死於猩紅熱,年僅24歲。

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劉天華,於1932年在收集民間音樂時染上猩紅熱而病逝。

民國年間,猩紅熱在我國曾有過多次爆發。直到抗生素的問世,這種疾病才有了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猩紅熱已經並不多見,但仍然存在,多發於兒童,且容易與感冒混淆,需引起人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