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治療史
中世紀,人們就開始用外科手術方法來治療癲癇。最廣泛的的方式是切開術,即用高溫燒灼的鐵在頭上以及周圍開一小洞,讓不好的物質在高溫下跑出體外。
17世紀,這種方法被棄用,醫學家們開始使用一些物質,如血液、尿素、藥物等來治療癲癇。但癲癇究竟是由什麼引起的,還是沒人知道。
18世紀,人們相信癲癇的發生是因為受到感染(當然,這種說法現在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病人也不再被隔離、歧視,人們通常是把發作病人鎖在牆上。
維多利亞女皇時代,許多道德家認為,癲癇是由於過度的性交導致的。因而對於男性癲癇病人來說,閹割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式。英國女皇皇家醫院在用嗅化鉀來治療性無能時,無意中發現,這些病人中同時也患有癲癇的人,在服用嗅化鉀後,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於是,19世紀,嗅化物開始被用來治療癲癇。Hence是第一位應用嗅化鉀的醫生,他用於治療癲癇病人的嗅化鉀處方,一年達兩噸。不過,人們很快認識到了嗅化鉀的副作用,例如,“外表損壞嚴重,頸子出現膿瘍等。”因此,用嗅化鉀治療癲癇逐漸被淘汰。
巴比妥鹽類發明後,被當做一種鎮靜劑來治療癲癇,效果不錯。
在攻克癲癇中,發揮最大作用的是英國的一位神經醫學專家約翰·傑克遜。他因為妻子有癲癇,從而發奮研究此病。現在,人們將他的妻子所患的局部運動抽搐稱之為“傑克生氏癲癇”。
1912年,腦電圖的發明,使癲癇的診斷技術有了大的突破。如今,CAT、核磁共振也被用來診斷癲癇。
乙肝——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
乙肝是在我國是一種耳熟能詳的疾病,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世衛組織報告裏說:在全世界60億人口中,約1/2生活在乙肝病毒的高流行區,約20億人攜帶乙肝病毒,慢性患者達3~4億,這個數字實在龐大得驚人。乙肝多為慢性,有人將它稱為“消耗性疾病”,慢性患者在漫長的時間裏,肝組織不斷受到損失,嚴重者會引發肝功能衰竭或肝癌而死亡。
發現乙肝:研究黃熱病中的偶然發現
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曆史上已有乙肝流行的記載。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前,人們還不知道它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揭開這個謎底的人是英國醫生F·OMacCallum。
20世紀上半期,黃熱病肆虐,非洲和南美洲死亡者眾,F·OMacCallum負責研究生產黃熱病疫苗。然而,在接種疫苗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接種了疫苗的士兵在幾個月後出現肝炎。
黃熱病疫苗中含有人血清,他還了解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了未消毒的注射器後,也出現肝炎。於是,他有了一個疑問:是否人的血液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
二戰前後,F·OMacCallum及他的同事對一批誌願者進行觀察研究,證實了他的推測。同時他還發現,肝炎不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傳播。於是,他將由被少消化道傳播引起的肝炎稱為甲型肝炎,由血液傳播引起的肝炎稱為乙型肝炎。
揭秘乙肝病原
在此後的10幾年裏,科學家試圖找出這兩型肝炎的病原體,他們懷疑是病毒引起的,卻無法分離出病毒。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的Blumberg為了研究具有遺傳變異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從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樣本。幾年後,他率先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發現乙肝病毒表麵抗原。
與此同時,Blumberg的同事Alter發現:一個人的血液可以同其他人血液發生反應。他還注意到,一些病人在輸血後會出現發熱、寒戰、皮疹等症狀,他認為這可能是人體對異種蛋白(抗原)發生了免疫反應。當他聽說Blumberg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後,他們決定合作。
他們對各種血液樣本進行反應,1963年,他們終於發現:一位紐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可與遠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的血清發生反應。他們推測:這位患者在輸血時接觸到了抗原。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發現隻有1/24的血友病患者血清可與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清反應。他們還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清可與多數白血病患者血清發生反應。但正常人的血清就很少發生這種現象。他們激動了,推測在這一種罕見的抗原引起的反應。那麼到底是什麼呢?他們將這種抗原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Aa,簡稱“澳抗”。
在此後的研究中,Blumberg假設澳大利亞抗原與病毒性肝炎有關。有一天,他實驗室中的技術員感到身體不適,她想是否是得了肝炎,於是給自己做Aa檢測,結果發現是陽性,之後她果然出現肝炎症狀。
此後,美國病毒學家AlfredPrince開始一項能夠最終確立Aa與肝炎之間關係的實驗,證實Aa確實是參與了乙型肝炎的形成。
1967年,Blumberg與另外幾位學者幾乎同時報告了澳抗與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有關。由於他在乙肝研究中有著突出貢獻,於1976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到1970年底,人們普遍承認Aa做為肝炎病毒的一部分引起乙型肝炎的發生,並將它
命名為HAA即肝炎相關抗原。現在又稱為HBsAg,即乙型肝炎表麵抗原。
製備疫苗:帶來福音的偉大發現
乙肝病毒表麵抗原的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在此之前,由於在獻血時對乙肝缺乏控製,導致很多人輸血後染上肝炎。而現在,可以通過篩選HBsAg的方法對血液進行控製了。
這個年代,另兩為科學家RosalynYalow和SolomonBerson,在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在血液循環中的變化時,發現了一種新的醫學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許多商業公司和科研機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研製出能夠精確測定血液中HBsAg的試劑,從此,因輸血感染乙肝的人大大減少了。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Blumberg和Millman就已經開始研製乙肝疫苗,他們采用特定技術將HBsAg與病毒分開,並進行減活滅毒,這是最早的研製疫苗的嚐試。
從1971年開始,MauriceHilleman等學者提出利用病毒的組成部分製備疫苗,並製出亞單位疫苗。1980年,這種疫苗被證實有效率達90%,且沒有副作用。
與此同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些學者們提出采用重組技術製乙肝疫苗,這種新工藝可以確保疫苗不受其他病毒汙染。1983年,酵母菌重組乙肝疫苗研製成功,並於1986年得到了美國FDA批準,開始在全世界廣泛推廣。
我國在1986年開始強調對嬰兒進行乙肝疫苗接種,2002年正式納入計劃免疫,為所有新生兒提供免費疫苗。
認識乙肝:“大小三陽”和“兩對半”
“大小三陽”是進行“乙肝抗原二對半檢查”(簡稱為乙肝二對半)的二種可能存在的結果。“二對”是指:表麵抗原(HBsAg)和表麵抗體(抗-HBs),第二對是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另外還有一對:核心抗體(抗-HBc)和核心抗原(HBcAg)。由於在周圍血液中隻能檢測到第三對中的半對——核心抗體,所以稱為二對半。
“大三陽”是指表麵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體都是陽性,其傳染性較強,演變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也更大。
“小三陽”是指表麵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呈陽性,它表明人對E抗原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其傳染性較小。
“大三陽”和“小三陽”,隻是反映人體內攜帶病毒的狀況。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肝功能正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都隻能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不是乙肝患者。如果肝功能異常,或有肝脾腫大等症狀,則是乙肝患者,需要積極治療,以免轉變為肝硬化、肝癌。
一般說來,每年都有5%~10%的“大三陽”會自然轉為“小三陽”。乙肝病毒攜帶者不需要藥物治療,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乙肝的傳染方式和愛滋病一樣,為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到目前位置,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可以用於乙肝治療的藥物主要有兩類:幹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幹擾素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80年代初,瑞士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幾乎同時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幹擾素,並於80年代中期開始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核苷(酸)類似物抑製病毒作用強、毒性低、口服使用方便,被廣泛使用,但這種藥物必須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