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從“廣陵散”到現代“音樂療法”
音樂治療的思想在遠古時就已經有了,“廣陵散”是我國有史可查的第一例音樂治療的成功案例。但直到20世紀,音樂治療才成為一個現代科學學科,並在治療抑鬱症、躁狂症、神經症等神經科疾病,以及其他疾病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起源:原始時代的巫術
音樂治療的思想遠古時候就已經有了。原始人用人聲或樂器,來模仿自己在自然界聽到的聲音,使自己的行為與環境協調一致。
當巫術出現後,原始時代的巫醫,在給病人“作法”的過程中都會使用樂器。他們認為:這種單調而無休止的節奏,可以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定意誌。
早在五千年前,埃及神話中就有鷹頭人身的賀魯斯神用藥材製成的豎琴和符咒為病人減輕疼痛的故事。希臘人神話中著名太陽神阿波羅既是醫神,也是音樂神。古希臘被認為是現代音樂療法的發源地,希臘人對音樂情有獨鍾,他們認為優美的音樂是神的智慧,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也許是提倡音樂治療的先驅。他們認為情緒失常的病人,聽了音樂後會陶醉,靈魂被淨化,從而使神智恢複正常狀態。他們還認為,用撥浪鼓刺激孩子,可以使兒童具備創新的能量。據說,當時有醫生專門為患有神經係統疾病的人譜寫或選定音樂曲目。不僅如此,當時還有一位國王靠聽音樂來治療失眠以及促消化。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了古希臘醫學用長笛治療精神病人的傳統。在他們看來,長笛不僅可以治療精神類疾病,而且它產生的聲音振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可輔助治療坐骨神經痛。
16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認為,醫療技術不可能完全治愈心理疾病。因配合音樂進行治療。後來,音樂治療的範圍越來越廣泛。
廣陵散——開創音樂治療的先河
盡管全世界關於早期音樂治療的記載有很多,但曆史上第一個“音樂療法”的成功案例,非我國魏晉時期的《廣陵散》莫屬。
提起《廣陵散》,就要講講他的作者嵇康——竹林七賢之一,也要提提它的病人——阮籍。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唐代名詩、魏晉名士”的說法。這魏晉名士,知名度最高、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這兩位。他們既是當時文壇的領袖,又是響當當的美男子,但他們的行為之怪癖,卻令後人驚詫不己。不過,倘若沒有這些怪癖的行為,恐怕也沒有《廣陵散》和第一例成功的音樂療法了。
話說這阮籍長得濃眉大眼,高大威猛,還喜歡玩深沉,放在今天,是絕對的帥哥一個。可這人有兩大特點,一是嗜好喝酒,二是有嚴重的戀母情節。據說,他早年做官時,曾審判過一個逆子殺母案,並判了凶手死刑。一向深沉的他,居然破天荒地破口大罵:“畜生不如的東西!就算要殺人,殺你爹才對嘛,至於把你母親殺掉嗎?”湊巧,那天皇帝也悄悄地來旁聽,當場目瞪口呆。要知道,在“子為父綱,妻為夫綱”的封建社會,殺父那是天下第一大罪名啊!待審完案,皇帝立即質問他:“你怎麼能鼓勵別人殺父呢?”阮籍隻好編了一句瞎話:“動物都隻知道跟著娘跑,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爹。殺父親,還勉強算得上是畜生;如果殺母親,那是連畜生都不如啦!”據說,隻要聽到附近死了女人,也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年輕的還是年老的,結婚的還是未婚的,他都會跑去大哭一場。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戀母情節有多嚴重,也可以想象,倘若母親去世,對他的打擊會有多大。
他還有“白眼病”,見到不喜歡的人就翻白眼。他母親去世時,他正在和別人賭棋。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他故意裝作不在乎,堅持把棋下完。等回到家,就一頭紮進酒缸裏,想淹死算了。他泡在酒缸裏,不知喝了多少酒,吐了好多血。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又是吐血,又是大醉,披頭散發,兩眼翻白,呆呆地坐著。這一次,他翻白眼的時間實在是太長啦,大家嚇壞了,趕緊向嵇康就助。
嵇康知道後,連忙抱著琴來,給他彈了一首阮籍母親最愛唱的歌,阮籍這才回過神,露出黑眼珠。後來,他又經常對阮籍彈《廣陵散》,徹底治好了阮籍的“白眼病”,從而留下了我國“音樂療法”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他的“廣陵散”和華佗的?“麻沸散”一起,被譽為中醫的兩座豐碑,被當時的大夫廣為采用。隻可惜,大名鼎鼎的《廣陵散》,和“麻沸散”一樣失傳了。
對音樂治療的認識和曆史故事
我國對音樂治療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禮記·樂記》上說,聖人們創作《雅》、《頌》一類的樂曲,就是為了使人得到快樂,而又不至於放蕩。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據說,古人們這樣的音樂追求,是為了讓人擁有仁厚之德而不至於有邪惡之心,並感到愉悅和內心安和,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呂氏春秋·古樂》上記載:傳說中的遠古部落首領朱襄氏在位時,由於陰陽不調和,植物不結果實。於是朱襄氏命臣子創造出五弦瑟,用來調和陰陽。另一個叫陶唐氏的部落,則陰氣過剩,百姓精神抑鬱,所以他們創造出舞蹈來改善這種狀況。
《史記·樂書》中也說:“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阮籍在《樂論》中提到:“天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
其實,用音樂來調節精神,不隻是在中國很普遍,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幾乎所有的探險家發現新陸地,在描述當地土著時都會提到“載歌載舞”等,幾乎所有的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裏都有歌舞這個環節。這說明,在生產力低下、科學水平低下的年代,古人在貧困、疾病、痛苦的折磨下,普遍把音樂當作一種慰藉心靈的手段。
宋代文豪歐陽修曾記錄過一段病史:“昨天,我的兩個中指抽筋,醫者說隻有彈琴可以治療此病。”
18世紀,英國有位醫生用音樂療法治愈了一位紳士的抑鬱症。這個可憐的人的兩個兒子都在戰爭中死去,他大受打擊,極度抑鬱,拒絕與任何交談,甚至絕食。大家用了很多辦法,都治不好他。這位醫生經過打聽,發現他喜歡彈豎琴,於是請人彈豎琴給他聽。這樣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他就不再那麼封閉了,慢慢恢複了健康。
173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醫生們束手無策劃。王後召請了最知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法裏納為他演奏,希望用歌聲來感化他。經過一段時間後,國王不再萎靡不振,恢複了治理國家的能力。
現代音樂療法的興起
不同的音樂,因為不同的音頻、力度、音色和音程,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不同。例如,快速的音頻振動具有引起神經興奮的作用,緩慢的音頻則能鬆弛神經與肌肉。洪亮的聲音給人鼓舞;柔和的力度使人溫馨。搖籃曲的輕慢節奏讓人感覺平靜安祥;進行曲明快的節奏使人精神振奮等。
音樂治療的作用表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生理方麵可以緩解肌肉緊張等,心理方麵可以振奮情緒、放鬆心情、陶冶情操等。
對音樂療法的係統研究是從20世紀後開始的。由於留聲機的發明,使得人們可以把音樂錄製下來並反複播放,從而促使音樂在臨床治療中的廣泛引用。一些醫院開始使用音樂來幫助病人睡眠、減少外科手術過程中的緊張和焦慮,減少即將生育的女人的緊張感等等。
一戰中,音樂被用來緩解那些肢體受傷的傷兵的痛苦,並幫助恢複肌肉和關節的康複。二戰時,美國一所野戰醫院的醫療條件十分惡劣,傷兵們在痛苦中非常沮喪,叫罵不止。醫生用留聲機播放士兵們熟悉的家鄉歌曲。使傷兵們的情緒穩定下來了,還大大降低了手術後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這引起了美國國防部的重視,並將這種方法在各個野戰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