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人們開始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麼作用?1944年和1946年,在美國專門開設課程給音樂治療師,於是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誕生了。
1950年美國成立了世界第一個音樂治療協會。此後,其他國家也陸續成立音樂治療協會。現在美國有近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
現代音樂療法在我國起步較晚,直到1979年山東煤礦臨沂溫泉療養院開展音樂電療,我國才正式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學科來研究。如今,我國很多精神病院、康複醫院和綜合醫院都先後開展了音樂治療,還有一些醫生把音樂與電針灸和電療結合起來,創造了音樂電針灸儀和音樂電療儀。不僅如此,音樂已成為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針灸療法——祖國醫學的寶貴貢獻
針灸療法是我國獨創的一種的醫療方法,是我國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隻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刺激燒灼局部,來治療疾病。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源遠流長的曆史
針灸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法,通過經絡、穴位的作用來治療全身疾病。先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確定屬於哪一經脈,辨別表裏、寒熱、虛實後,然後針對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
在曆史的傳說中,伏羲氏發明了“九針”,從而創立了針灸之術。但通過考古,發現針灸療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針法的前身是新石器時代的砭石療法,灸法也是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的。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撞到了身體,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緩解的現象。於是,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激身體的某個部位,或人為使身體出血,以減輕疼痛。
最原始的針刺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相當於氏族公社製度的後期。砭石當時還常用於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山海經》用這樣的記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
灸法產生於火發明以後,古人發現,某些病痛經火的燒灼會得到緩解。於是嚐試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進行局部熱熨。後來,又點燃樹枝或幹草來烘烤治療疾病。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後來成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周代以後,我國開始出現了金屬的針灸用針。在現代出土的西漢墓中,也看到過針灸用的金針。
2000多年前,中醫對針灸療法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認識了。如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的醫書,其中包括《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書中有經脈循行路線,還有用針灸治療各種疼痛、痙攣、麻木、腫脹;以及煩心、嗜臥、惡寒等症狀的方法。《盂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成書於戰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中,有關於針灸的非常詳細的論述。還提出用針灸治療當時的各種絕症和瘟疫,如熱病、瘧疾、癰疽等。還對針灸治療的手法,如補瀉手法、身體左右交叉刺法等,作了詳細介紹。
名醫扁鵲就是一位精通針灸療法的醫生,他來到虢國時,聽說此國的太子剛剛死去。扁便立即趕去詢問太子的病情,並判斷出太子隻是假死,可以救活。國王大喜,急忙請他醫治。扁鵲在經過望、聞、切的診斷後,立即施以針灸,很快就使太子醒了過來。從此,扁鵲聲名遠播,被讚為能起死回生的神醫。
秦漢之際的《黃帝明堂經》和三國時期的《針灸甲乙經》。進一步總結了針灸治療的經驗。是每種疾病對應的穴位,都作了歸納整理。
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出現了不少彩繪針灸掛圖、針灸圖譜、和獸醫針灸等著作。例如孫思邈在他的著作中,繪製了三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把人體的十二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王燾分繪成十二幅大型彩色掛圖,也用不同的顏色標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當時,針灸療法是學醫之必學科目。太醫院裏,還設置了針博士、針助教、針師、針工和針生等職銜。
為了使針灸圖的形象更加真實化和富有立體感,宋代醫生王惟一在公元1027年編寫了《銅人俞穴針灸圖經》,還監製了兩具刻有經脈學位的銅質人體模型,叫做針灸銅人。
在考針灸課時,先把銅人外麵塗上蠟,裏麵裝滿水銀,然後給銅人穿上衣服,讓醫生試針。紮準了,就可以使水銀射出;紮錯,針就進不去。
明清時期,我國陸續製造了很多針灸銅人。公元1443年製作的一個“正統”銅人,在八國聯軍時被搶,現在還在俄國的博物館裏。
同時,針灸療法的工具也是在不斷改進的,如火針、溫針、梅花針等。
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學說?
針灸療法和我國古代的經絡、穴位學說是密不可分的。
周代醫書中,就已經出現了“齒脈”、“耳脈”和“肩脈”等脈名,這是經絡學說的雛型。《足臂十一脈灸經》等古醫書,已開始把人體的經脈分為十一條。
《黃帝內經》進一步把人體的主要經脈總括為十二條,稱作十二經脈;並對每條經脈的循行部位,以及經脈和疾病的關係,都作了詳細的闡述。
古人認為,經絡遍布在人體各部位,負擔著運送全身氣血的功能,並和人的髒腑相互聯結,周而複始地循環。其中直行的幹線稱作經脈,旁行的支脈和小支稱作絡脈和孫脈。此外還有十二經脈以外的奇經八脈等。
經絡學說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穴位”說,穴位都位於經脈上,所以也稱作“經穴”。在《針灸甲乙經》中,共記有經穴總數654個。
針灸療法在海外的傳播
早在秦漢時期,針灸療法就已經開始向朝鮮、日本、東南亞和中亞細亞地區流傳。例如,公元513年,中國醫生楊爾去日本講授醫學。公元550年,吳人知聰攜帶了大批中國醫書和針灸圖去日本。公元552年,梁帝還贈送日本政府《針經》一書。此後日本不斷有人來中國學習針灸學。日本於公元701年頒布的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黃帝明堂經》、《針灸甲乙經》是學醫和針灸學的必修課目。
公元1136年,高麗政府也正式規定以中國古醫書《針經》、《黃帝明堂經》、《針灸甲乙經》等作為學習醫學針灸的必修課本。
宋元以後,隨著海路航運的發展,針灸療法也逐漸被傳到歐洲、非洲。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的醫學家,都開始把針灸應用於臨床。
針灸術的現代應用和發展
如今,針灸療法的臨床應用仍然很普遍,並且,在傳統針灸療法的基礎上,還創造出了很多新的醫療方法。如電針、耳針、頭針、穴位注射、穴位結紮、磁穴療法等;針刺麻醉的成功,開辟了麻醉學的新途徑。針刺麻醉不僅副作用小,而且具有良好的無痛和鎮痛效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如今,針灸療法已經遠播世界各地。2008年,美國開始采取針灸療法來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傷兵做恢複治療。
按摩療法——各文明古國偏愛的保健法
按摩療法是一種適應症十分廣泛的民間物理療法,又稱“推拿”,是以中醫的髒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運用不同的手法按穴道、走經絡、疏經通絡,調節營衛氣血,調整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扶正祛邪,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