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完講演後,為了能讓大家更加信服,他決定當場做實驗。著名的解剖學家克利克爾作了他的試驗“小白鼠”,他將克利克爾請到工作台前,並將他的右手放到暗匣裏的感光板上。然後將暗匣四周的光都遮住,當他把拍完照後的感光板拿出來給大家看時,會場轟動了,又是讚歎、又是鼓掌。克利克爾教授向倫琴歡呼三次。並且轉過身對在場人士說:“先生們!你們已經看到了我這隻手的骨骼了。有生以來,我從沒見過這種奇跡。它太神奇了,我建議,今後就將X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大家還於當天晚上舉行了火炬遊行,以慶祝這19世紀末最偉大的發明。
麵對榮譽,倫琴十分謙虛,他說:“不是我發明了X線,它自古以來就存在,我隻是發現了它而已。‘X線’屬於全人類,而不僅僅屬於我一個人。”也因為如此,他於1901年獲得了人類首屆諾貝爾醫學獎。
X線的應用:李鴻章是第一個照X光的中國人
X射線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穿透性射線”,它能穿透普通光線所不能穿透的某些地方。1896年,人們運用X射線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X光機,X射線一經發明,就立即被運用於臨床。
據說,X線第一次使用時,從一個倫敦婦女手中的軟組織中取出了一根縫針。我國第一個使用X線的人,是北洋軍閥李鴻章。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唾棄。清政府不得不削了他的官,但慈禧念他過去的功勞,決定讓他去歐美訪問。
這也許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訪問,他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訪問了當時歐美五大強國。在訪問德國期間,德國政府建議他拍X光片檢查身體。在1895年,他去與日本談判時,曾被日本刺客的子彈擊中左頰,傷口距離左眼一寸。由於年歲已高,而且這顆子彈對他的影響並不大,就沒有取出來。在照X光時,他親眼看到了子彈位於什麼地方,他覺得這太神奇了,於是將這種技術稱之為“照骨術”。
X光的發展:CT和核磁共振技術都是由它發展而來
倫琴雖然發現了X線,但他至死都未能弄明白這種射線的性質。直到16年後,
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組織、器官都可以用X線顯示並發現異常。他用雙手開辟了向原子物理學進軍的道路,醫用放射學從此誕生並得到了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勞諾、弗瑞德裏希、克利平才弄明白了它的性質。
X射線的發明,開創醫療影像技術的裏程碑。從此,醫生可以更清晰觀察人體內髒,診斷疾病變得更加準確了,從此成為各大醫院都必用的一項重要醫療設備。
後來,隨著計算機的發明。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將X線結合計算機技術,製造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台CT掃描儀。CT比X線更為清晰,大大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還擴大了X線檢查的適應範圍。
此後,醫療影像技術發展很快,核磁共振、計算機放射成像、數字放射成像、ECT等不斷出現,形成一個龐大的放射家族。
x光也有副作用
X光的出現,給人類帶了福音。但它畢竟是一種輻射,我們都知道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不過,有人認為這種傷害微乎其微,覺得多照幾次X線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越大。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一座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每年約有350人可能因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等。日本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例,有3.2%是由X線和CT檢查造成的。
因此,我國在2002明確規定,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X光檢查時,必須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它們的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了胸透檢查。但在我國,濫用X射線檢查的情況很多,例如各種體檢都要做X光胸透。
盡管X線含有有害輻射,但是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是必須的。現階段,有很多疾病需要借助X光和CT檢查來確診。但孕婦兒童屬於輻射的高危人群,一定要盡量避免做X光和CT檢查。國家也規定了,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整容術——一戰期間發明並風行全世界
整容是通過外科手術改善外貌,通常指臉部整形,包括割雙眼皮、墊下巴、隆鼻、嫩唇、造酒窩、矯正牙齒、除皺、除痘、種睫毛、脫毛等。
美國歌手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熱衷整容的典型例子,多年來,他馬不停蹄地進行整容手術,結果,其外貌和膚色較之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整容大國日本和韓國,整容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整容以女性為主,然而近年來,不少男性也加入了這個隊伍。
最早的“整容術”
雖然“整形外科手術”是19世紀才出現的新名詞,真正的整容手術在一戰期間才出現。但是,用手術來矯正容貌的觀念,在很早就已經有了。
距考證,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整容手術恐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萬年以前。從南美洲發現的人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個人在生前曾被人在顴骨上鑿了一個洞,旁邊還長發出了新骨。這說明,病人在經曆了這樣一次“手術”後仍然健在。當然,那個時候雖然我們不知道手術的目的,這種手法跟現代神經外科醫師治療硬腦膜下血腫的方式非常相像。
中國古代整容術的發展
整容術產生於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據史料記載,無論國內外的人體整容術最初均開始於耳環、鼻環、文身和人造瘢圖案等形體裝飾。
公元三世紀,晉代的整容術已頗有建樹。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用鮮雞蛋清做麵膜,治療麵部瘢痕,還有以豬蹄熬漬成膠體狀物作麵膜等多種方劑和方法的記載。《晉書?魏詠之傳》則記載了“詠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明代《瘍醫準繩》、清代《瘍醫大全》等醫籍中,均有關於唇裂修補術的記載。康熙二十七年間,琉球國曾派魏士哲醫生西渡中國福州,向福州名醫黃金發學習唇裂修補術,待回國後給皇室人員做整容術。
據史籍記載,在漢代以前,民間就有了以審美為目的的穿耳、戴環的習俗。然而最初並非是現代式樣的耳環,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與現在不同,它是從耳垂孔直接橫插進去,露其兩端在耳外,以顯其美,之後才逐漸發展為各種各樣的現代吊環。
唐代有人工“酒窩”的記載。唐詩中有“眉間翠細深”、“當麵施圓靨”的佳句。徐陵《玉台新詠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開兩靨”的讚語。“靨”(夜)即“酒窩”、“笑窩”。所謂“當麵施圓靨”,即是以某種化妝品用於“兩頰點妝靨”。但在中醫書中對“靨”又有類“痘痕”之解。在《普濟方》和《衛生易簡方》等醫籍中還有許多“治靨方”。
南宋時已記載有裝假眼。如元代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所載,宋時“杭州張存,幼患一目,時稱張瞎子,忽遇巧匠,為之安一磁眼障蔽於上,人皆不能辨其偽”。
古代西歐女性習以綾帕“束腰”,18世紀後期英國女性效仿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用鉛粉搽臉,以資美容而造成中毒身亡等,與此類似,中國五代至北宋晚期先後在貴族女性中也出現了“纏足”的“整容”。據史籍記載,南唐李後主“令宮嬪窘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行舞蓮中,回旋有淩雲之態”。於是宮女們競相效仿,民間追捧,到宋代已漸成風尚。這種戕身求美的現象給廣大女性的身心帶來巨大的摧殘,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