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醫學治療與探索5(1 / 3)

血壓計——200年磨一“計”偉大發明

血壓計的發明距今近200年,如今,它是體檢的必查項目之一。不過,剛發明那會,人們可不知道這麼多。那時的許多醫生認為:身體就是機器,血管就是輸水管,那麼測一下這根“管子”裏的壓力是很必要的。

200年磨一“計”

早在1628年,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就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動脈被割破時,血液就像被壓力驅動那樣噴湧而出。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會感覺到血壓。由此,人類展開了對血壓的探索之路。

一開始,人們測量血壓是拿馬開起了刀。18世紀初,英國醫生哈爾斯選定測試血壓的對象:自己家裏飼養著的一匹最心愛的高頭大馬。哈爾斯將一根9英尺長的玻璃管與一根銅管的一端相連接,接著將銅管的另一端插入馬腿的動脈內,然後使玻璃管垂直,讓馬腿動脈血管裏的血順著玻璃管上升,用這個辦法,哈爾斯測得馬的血壓為83英寸的高度(這樣高的動脈壓是不正常的,可能是由於測量的馬沒有打麻醉劑)。這是世界上直接測量動脈血壓的先例。也因此成為血壓計設計的雛形。

出於謹慎,直到1856年,醫生們才正式運用這種測量血壓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尤其因為存在對血管的嚴重破壞,因此難以用於人類。

幸運的是,不久,一種人道的測量血壓的方法問世了。

1896年,意大利人裏瓦羅克西在哈爾斯測量馬的血壓的試驗基礎上,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經過大膽的試驗,裏瓦羅克西終於研製成一種不破壞血管的血壓計——腕環血壓計。

腕環血壓計的結構特別,它有一條可以環繞在手臂、且能充氣的長形橡皮袋,橡皮袋一端接到打氣橡皮球上,另一端接到水銀測壓器或其他測壓器裝置上。測量血壓時,將橡皮袋環繞縛於上臂,然後將空氣徐徐打入橡皮袋,當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肱動脈被壓扁,造成血液停止。然後再慢慢放氣,當橡皮袋壓力低於心髒收縮排出血液時產生的動脈壓時,血液便開始恢複,用聽診器就可以聽到脈搏的跳動,此時水銀柱顯示出來的壓力即為收縮壓。當壓力繼續減少到連心髒舒張時也不能阻礙血液暢通時,此時水銀柱顯示出來的壓力即為舒張壓。醫生用來判斷循環係統疾病的依據便是收縮壓和舒張壓。

裏瓦羅克西的這種血壓測量方法較之哈爾斯的要科學、安全得多。但是,它並非十全十美,這種血壓計隻能測量動脈的收縮壓,而且測量出的數值也隻是一個推測性的約數,準確性不高。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大約10年後,俄國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在羅克西的血壓計的基礎上,保持基本構造不變,隻是在測量血壓時,另在袖帶裏麵靠肘窩內側動脈搏動處放上聽診器。在測量血壓時,當聽到聽診器中傳出的第一個聲音時,此時水銀柱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收縮壓,接著水銀柱下降,到脈搏跳動聲音變弱時,此時水銀柱所達到的高度就是舒張壓。事實證明,這種血壓計測量血壓的方法既科學,安全,又準確。因此,尼古拉科洛特科夫的血壓計一直延用至今。

血壓計與厄蘭格不得不說的故事

1944年10月,兩位美國的生理學家約瑟夫、厄蘭格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其貢獻在於用陰極射線示波器為人類拍攝了第一張神經電脈衝照片。除此之外,厄蘭格還擁有另一項發明——血壓計,使測量血壓成為臨床常規檢查。

厄蘭格原是一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化學學院的學生。在他讀書期間,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變了他的命運。厄蘭格的妹妹在生第二個孩子時不幸死去。妹妹的去世,使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從此,他立誌從事醫學研究。

1904年,厄蘭格在霍普金斯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當助理醫生期間,為著名生理學家霍豪威爾的生理講座做示教演示。一次準備演示人的拇指脈搏時,那台從意大利進口的演示儀器被厄蘭格不慎打碎。為了挽回損失,他費盡心思開始設計,並研製出一種儀器,這種儀器竟然能夠從手臂測量血壓。霍豪威爾的講座因而大獲成功。事後,紐約一家商行找到了厄蘭格,欲出資購買他的血壓計設計圖。然而,厄蘭格卻將圖紙贈送給了這家商行,分文未取。

於是,一種可以測量血壓的儀器開始出現在紐約、華盛頓等地的醫院,大家都稱它為厄蘭格血壓計。

這時,厄蘭格的兩個經商的哥哥,偶然發現弟弟的研究成果後,寫信給厄蘭格,邀請他一起做科學儀器生意。厄蘭格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婉言謝絕了這賺錢的大好機會。

後來,厄蘭格將自己發明的血壓計應用於對病人血壓與尿蛋白的關係的研究,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尿中蛋白排出量隨血壓升高而增加。

一戰爆發後,厄蘭格利用血壓計,從一次又一次的血壓測量中,總結出為流血過多的傷員維持傷員血壓,治療外傷性休克的療法,那就是現在的輸入葡萄糖和阿拉伯膠溶液。這是世界醫學史上使用含大分子聚合物的人工血漿的第一次,結果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無數傷員的生命得到拯救。

戰爭結束後,厄蘭格重操舊業,從事血液循環和神經生理研究,厄蘭格以其極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了測量血壓時聽診聽到搏動聲的機理。1916年,他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指出,測量血壓時血液搏動聲突然變得低沉時,血壓計顯示的是心髒舒張壓力,即為“舒張壓”,也就是俗稱的“低壓”。厄蘭格的“低壓”的發現,為高血壓的診斷提供了新的參數。

聽診器——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現在,盡管先進的醫療器械是越來越多。但無論如何,但醫生給我們看病時,通常首先都會用到聽診器,它仍舊是最基礎、最簡便、最重要的診斷工具。那麼,聽診器是誰發明的呢?其實,它來自於一個醫生從小孩子玩蹺蹺板中所獲得的靈感。

起源:貴族小姐的心髒病

發明這個玩意的醫生叫雷奈克,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父親便把他送到當醫師的叔叔那寄養。

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選擇了學醫,這位瘦弱的青年早年在巴黎求學時,就已經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學生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肝髒時,就發現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澤,,後來此病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現在,一些提起雷奈克,先想到不是聽診器,而是肝硬化。

23歲那年,他就獲得了法國醫學院學生所能得到的最好成就。但當時,居然沒有一家公立醫院願意聘用他。直到35歲那年,但心灰意冷的他準備離開巴黎,回去接替他叔叔的診所時,他的一個朋友被升任為內政部長,他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到內克醫院任職的機會,就是在這兒,曆史因此而改變——他發明了聽診器。

那時,由於很多人被肺結核奪去生命,所以他非常想製作出一個能準確地聽到內髒深處聲音的儀器。

19世紀的某一天,他被邀請去一座豪華府第給一位年輕的貴族小姐看病。這位小姐麵容憔悴,坐在長靠椅上,眉頭緊皺,用手捂著胸口,看起來象是有嚴重的心髒病。

但這隻是根據症狀本身的推測,要獲得準確的診斷,得聽聽心音才行。其實,聽心音並不新奇。早在古希臘時期,名醫希波克拉底就主張用耳朵貼近病人胸廓,以診察心肺聲音。當時的醫生都是隔著一條毛巾,用耳朵直接貼在病人身體上來聽心音。

但是這位小姐有些肥胖,脂肪太厚,隔著毛巾,完全聽不到內部傳來的聲音。並且對方是位年輕的貴族小姐,直接把耳朵貼在她身上聽,是不被當時的風俗所允許的。這可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