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阿德裏和馬泰烏斯改進了腦電描記術,使它可以診斷某些類型的癲癇及精神錯亂症和腦瘤。到50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引進了腦電領域。
如今,腦電圖在診斷各種腦部疾病以及研究睡眠等方麵,都得到了廣泛運用。
消毒法——光束下觀察灰塵的啟示
人總是免不了受傷,且不說戰爭中會有多少傷員,生活中的磕磕碰碰總是難免。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隻要傷得不重,一點問題都沒有。再重一點,擦點碘酒就OK了。可是你知道在100多年以前,消毒液未被發現以前,一點小傷都可能發炎、紅腫、化膿,甚至要人的命,更不要說手術了。那時,一提起傷口化膿,人們就馬上想到了死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早期的消毒觀念
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我國的消毒幾乎是一片空白。相傳三國時的華佗,曾利用麻沸散給曹操施行開顱手術。但在完全沒有消毒措施的情況下手術,純粹隻是運氣。盡管在我國古代,包括在西方,外科手術外有施行,但很容易造成感染而死亡。
1773英國,曼徹斯特產科醫院的創建者懷特,就曾主張用消毒法防止產褥熱,但具體的操作方法,卻沒有明確的記錄。1818年,法國化學家泰納德曾發現過氧化氫,並提倡用2%~3%的雙氧水用作消毒藥,但未能將這一發現公布於眾。
19世紀上半葉,在歐洲許多國家,無數病人和產婦被手術後的化膿感染奪去生命,醫生和助產士們束手無策。
匈牙利產科醫生塞爾維斯看到這種情況,深感憂心。1847年,他的一位法醫朋友,在解剖屍體時,一隻手被不慎割破,引起感染而死亡。這件事,對塞爾維斯來說更是一個嚴重的刺激。他決定加快探索的進程,盡快解決手術感染問題。
那時,顯微鏡已經出現,細菌的存在也已經被科學界證實。在此之前,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已經對食品腐敗進行過研究。
塞爾維斯吸收前人的經驗,在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提出了用氯水洗手的想法,並在後來的接生手術中這麼做,結果產婦感染的幾率大大降低。
對於這一成果,他隻是請朋友代筆發表。但是沒有得到當時的醫學界重視。1861年,他自己親自用德文寫成了《產褥熱的原因和預防》,並出版。但還是沒人支持他。
他向反對他的權威人士送公開信,希望能說服他,卻沒有任何反應。他被許多人視為瘋子。也許是因為抑鬱,1864年,他真的開始出現精神異常症狀,隨著症狀惡化,人們將他騙進了精神病院。1865年,他去世了。據說,他生前曾經悲憤地寫到:“我隻能期待有一天,人們終將消滅感染,但這卻是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我看不到這幸福的時刻,但我堅信這一天會盡快到來,這是我臨終前的最大安慰吧。”
他的反對者之一,從1861年起,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塞爾維斯的正確理論,並從1864年起開始接受塞爾維斯的洗手法。
利斯特的疑問:細菌是怎麼鑽到傷口裏的?
塞爾維斯發明了洗手法,但未能得到廣泛推廣。而且,單純地靠洗手消毒,顯然是不夠的。真正發明消毒液的人,是英國的利斯特。
在倫敦大學醫學院學習時,他親眼看到了英國第一次使用麻醉劑給病人動手術,這令他很激動。但他卻發現,由於手術後的感染,病人的病非但沒治好,反而死去。有統計資料表明,當時因骨折截肢手術引起的術後感染,在英國死亡率高達40%,歐洲其他國家死亡率高達60%。
這讓利斯特很震驚,他下決心要解決傷口化膿的問題。通過研讀了巴斯德的有關著作,他知道了導致傷口化膿的罪魁禍首是細菌。可是,這裏又存在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既然傷口化膿是細菌引起的,但這些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微小物質,是怎樣鑽進傷口裏的呢?
隨後,利斯特到幾家醫院當醫生,並動手做了一些手術。在工作期間,他多次發現這樣情況:有些人雖然骨折了,既充血,又腫脹,但因皮膚完好無損,不會化膿,幾乎沒有一個人死亡。反之,那些骨折不算嚴重的人,如果皮膚破了,傷口幾乎都會化膿,死亡很多。
根據這個情況,利斯特推斷,細菌是從身體外麵進入身體的,並不是傷口本身產生的。但它是怎樣進入傷口的呢?
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在一個天氣分外晴朗的早晨,陽光從窗口斜射進來,照到病床上。利斯特迎麵走進門,突然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射進來的一束束陽光中,可以看見無數灰塵在飛舞,但光束的周圍卻什麼也看不見。
他頓時明白了:細菌存在於灰塵之中,它無處不在,隻是在光不強的情況下,人用肉眼看不見。這一發現令他十分興奮,他大膽地作出結論:空氣流動時,將灰塵及細菌帶到傷口上,細菌便使傷口化膿了。
於是,他將繃帶、棉球、手術刀,包括自己的雙手,都拿到太陽光束下觀察,果然發現了周圍有微小的灰塵在飛舞。
傳播的方式及媒介找到了——灰塵。那麼如何殺菌呢?他參考了巴斯德的成果,即食品發酵和腐敗是空氣中的微生物所致,而微生物是可以燒死的。但是外科手術不能用燒啊,於是他想到了化學物質消毒。他聽說碳酸溶液能去掉下水道裏的臭味,於是想是不是碳酸殺死了下水道裏的微生物呢?經過實驗,他證實了自己的猜想。1865年8月12日,他進行了第一次試驗,在手術室、手術台、手術器械以及整個手術過程中,都噴灑稀釋的碳酸溶液,結果病人果然沒有感染。
後來,每次做手術前,他都采取這種方式消毒,並用碳酸溶液清洗病人的傷口。這種方法,被稱為消毒法,它大大減少了傷口化膿,降低了手術死亡率。
這一成果於1867年在一家雜誌上發表,這一年被認為是消毒法的誕生年。
消毒法的發展和應用
直到1883年,利斯特才獲知塞爾維斯的研究成果,他將塞爾維斯稱為滅菌法先覺者。其實,在利斯特發表滅菌法的1867年之前,另兩位科學家也在用苯酚消毒,並於1866年發表了研究結果。
滅菌法誕生以後,擴大了外科手術的範圍。此後,人們不斷改進,創造出了更多的消毒方法。1886年得以全麵推廣。
1882年,德國外科醫生特倫德倫堡首先研製了蒸汽滅菌器。這是通過物理手段滅菌的雛形。
1883年法國醫生特裏倫繼蒸汽滅菌之後,采用煮沸、幹熱、火焰滅菌法消毒醫療器械,並將木製器械全部換用金屬品。這種無菌法,無疑是對外科手術另一重大貢獻。
1886年,德國的庫爾特設計了一個盛紗布的器具,並沿用至今。馮?貝格曼還設計出手術服、手術帽、口罩和極薄的橡膠手套。
1888年,富伯林提出用升汞、乙醇給手消毒。同年,德國內科醫生保羅?菲爾布林格提倡三重消毒法,即:用熱水和肥皂洗手10分鍾,然後用酒精洗手5分鍾,再用消毒液洗手3~5分鍾。
1890年,美國的一位手術護士雙手長滿了皮疹,暗戀他的32歲的外科醫生霍爾斯特德為治好她的病,發明出了極薄的橡膠手套。
1908年,格羅希創造出碘酒消毒法。這種方法,至今人們仍廣泛使用。
如今,消毒法不僅適用於手術和防止傷口感染,它也被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生活中。例如食品消毒,室內消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