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軍事需求與航空工業(1)(1 / 2)

本世紀初,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前蘇聯、美國和日本等國是最早建立航空工業的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歐洲的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作戰飛機數量超過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動用了大量轟炸機、偵察機、戰鬥機、攻擊機和運輸機,並發揮了顯著作用。這推動了戰時各國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總共生產了各類飛機約20萬架,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約23萬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開始出現了一批有較大規模的航空工業製造企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航空工業又出現了空前的大發展,這是因為參戰飛機種類增多,性能提高,使空軍成為對戰爭全局有重要影響的軍種。1939年~1945年。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參戰國的飛機裝備數量逐年增多。這些參戰國的航空工業在戰時迅速膨脹,一些生產民用車輛、機械設備、儀器儀表的民用產品製造企業都加入了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行列,一些國家的航空工業在戰時成為國內的最大工業,如1944年,美國和英國分別有135萬人和182萬人從事航空工業生產,年產飛機達10萬架和26萬架,航空工業產值躍居兩國工業產值第一位。據統計,僅1941年~1944年間,美國軍用飛機總產量達2961萬架,英國達1026萬架,德國為104萬架,蘇聯為1107萬架。各參戰國的飛機年產量在1944年約比戰爭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盡管軍事訂貨減少了,但由於冷戰開始,以美國、蘇聯為競爭對手展開了長達40年之久的全球性軍備競賽,使航空工業雖在產量上遠不及戰時,但在飛機質量上則不斷地提高,航空科學技術以高速度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噴氣推進技術,它帶來了航攣工業的新飛躍,以最能體現先進航空技術的綜合體——噴氣式飛機研製為主要內容的航空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展開了,由於飛機機體設計、噴氣推進技術、航空電子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高強度合金和複合材料技術等一係列技術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業在高、精、尖發展方麵邁開了大步。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人員的比重明顯增大。同時,軍用飛機的種類不斷增多。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在朝鮮、中東地區、印度支那、南亞、馬爾維納斯群島、海灣地區先後發生了一些局部戰爭,這些局部戰爭進一步推進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等航空工業強國,通過這些局部戰爭試驗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裝備,從而在新的起點上展開了技術上更高層次的競爭。現代局部戰爭的經驗表明,空中力量的強弱已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人們記憶猶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調動4000架飛機,先是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36天的轟炸,出動飛機總數近10萬架次,使多國部隊完全控製了戰區的製空權。隨後,在近距支援飛機和武裝直升機的配合下,多國部隊的地麵部隊僅用100小時就完全打垮了伊軍的地麵部隊。海灣戰爭顯示出了“空、天、電、磁、地一體戰”新的作戰模式,這對航空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全世界軍用飛機的訂貨量驟然下降,但各國並未放鬆對航空科技的發展。在海灣戰爭結束僅3周後,美國政府公布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以顯著地位把航空列為美國六大關鍵技術領域之一,進入了國家翅項關鍵技術項目的行列,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是為了確保美國在跨世紀的軍事實力競爭中和世界巨大航空產品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現在的方針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時用高技術打勝局部戰爭。為此,美國對軍用飛機的發展提出了多研製新技術飛機,同時縮小生產規模的方針。

縱觀世界航空工業數十年的發展不難看出,戰爭、軍備競賽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刺激了航空工業發展。正是自5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在高性能戰鬥機發展方麵的競爭,以及70年代以美國與西歐在商用噴氣運輸機方麵的發展競爭,帶動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全麵發展。美國航空工業仍是當今世界規模最龐大的。1995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為778萬人,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年銷售額達1071億美元,其中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的銷售額分別為309億和236億美元。當年淨收益45億美元,在美國各製造業中名列前茅。蘇聯的航空工業多年來研製生產了一係列飛機,其航空工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有年產飛機2000架以上的生產能力。老牌航空強國英國和法國的航空工業仍在世界前列,特別是英國的垂直起落戰鬥機、法國的“幻影”係列戰鬥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荷蘭、日本、西班牙以及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波蘭、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航空工業也都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並都不同程度地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自己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