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軍事需求與航空工業(2)(2 / 2)

在政府多種扶持和保護措施中,資金的支持最為重要,其方式主要是直接資助(包括資助研製費、提供補助金和無償融資,以及稅收和金融方麵的優惠)、間接資助(官方提供軍用產品的研究與發展經費、把國有的物業和設備貸給航空企業使用等)。一般說來,西歐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采用直接資助方式,美國則是采取間接資助。

1992年7月,美、歐圍繞限製對民用運輸機資助問題的爭議最終達成協議,其內容包括:(1)限製範圍為100座以上的民用飛機;(2)禁止發放生產資助金;(3)研製資助金的上限為總研製費的33%;(4)資助金於項目開始後17年以內還清:(5)限製間接資助金;(6)注入政府資金不包括規定以外的部分。美、歐已要求將這一協議推廣至所有國家,形成多國民機產業資助的國際規定。為此,《世界民用飛機貿易協定》的22個締約國和大約10個列席國正在積極地進行協商。

盡管如此,各國政府為保護航空工業的優先發展地位,正在通過采取多方麵新的扶持和保護政策,繼續支持本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國政府或國會近兩年紛紛出台支持航空工業的計劃和政策,從支持產品出口、幫助企業發展、提供研究與發展資金以及推進企業私有化、促進企業合並等多方麵,進一步保護本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航空工業的規模成本與效益

由於市場需求的減少,世界航空工業的總規模正在明顯減小。特別是在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等航空工業強國,航空工業的從業人員直線下降,企業數量減少,許多航空工業企業關閉了一些生產工廠和試驗設施。航空工業外圍的轉包商數量也急劇減少。美國是世界航空工業的頭號大國,其航空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已從1989年高峰時的133萬減至1995年的78萬,而且今後還有可能繼續減少。據統計,從1990年到1993年,世界航空航天工業從業人數已減少17%,銷售額減少約10%。而間接從事航空工業轉包生產的從業人員減少的幅度更大。

各國在縮小航空工業的規模時都十分注意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加強現代化管理來提高效益,而且大幅度裁員本身也有利於提高效益。許多航空工業公司在壓縮規模時,都推行了以應用先進製造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為主要內容,改革生產工藝和流程的新的工業工程方法,“精益求精”、“並行工程”、“適時生產”等新的方式正在被更多的航空工業企業所采用,並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的高度結合也帶動著航空工業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集成製造(CIMS)技術正在逐步被航空工業企業采用,並正在縮短研製生產周期,提高產品水平方麵發揮明顯的作用。美國的波音777新型客機的研製已實現了無紙設計。正如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等四家權威機構編寫的《21世紀的航空技術》報告中所描述的,“最佳製造企業的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麵取得進展:有熟練技能的人、智能計算機係統、自動生產設備和全適應控製的精確生產加工方法。”不難想象,隨著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法的推廣,航空工業作為高技術產業的優勢將會更加突出。

航空工業軍轉民

由於世界性軍費減少帶來的軍用飛機訂貨的減少,已使航空工業基本改變了以軍機為主的局麵。在80年代末,美國、法國、前聯邦德國、英國等航空工業強國,軍用飛機的銷售額都占航空工業總銷售額的70%左右,而到90年代中期都隻能占到50%左右,而且軍機占總銷售額的比例還將繼續下降,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達到隻占30%左右。

航空工業軍轉民的具體表現是:

1許多過去單一研製生產軍機的企業轉向軍民機產品同時研製生產,特別是過去研製戰鬥機、轟炸機的企業也開展承擔民用飛機的轉包生產。

2在飛機研製生產方麵,更多地考慮軍民兩用的通用性,軍用飛機也可選裝過去隻用於民機的成品和元器件,甚至可以實現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混合生產線生產。

3重視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優先開發對國防和民用都有推動作用的技術,並注重對已實用化的先進軍用或民用技術進行再投資,使之轉化為新的技術。

4一些原來研製生產航空產品的企業利用航空優勢,轉產其他民用產品,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這部分企業最終將不再列入航空工業的範疇。

21世紀正在向我們走來,世界航空工業正在大規模調整中繼續向前發展。可以預言,今後加入航空工業行列的國家會更多,采取國際合作的項目會更多,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大型航空工業企業會更多。而稱霸世界航空產品市場的現象會更少,自我封閉發展先進飛機的項目會更少,零散的中小型航空工業企業會更少,這就是當今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