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古都春曉(五)(2 / 3)

傅作義聽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說到綏遠,毛澤東對傅作義講:“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就不用兵了。先劃個停戰協定線,讓董其武主席慢慢做好他的內部工作。另一方麵派個聯絡組,把鐵路接通了,貿易起來,在他認為適宜的時候舉行起義……”。

事實上,早在與傅作義簽訂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時,毛澤東等人就關注著綏遠問題的解決。毛澤東在1949年1月23日致林彪等人的電報中說:“綏遠方麵我隻有八縱不到一萬人,兵力很弱,而傅、鄧兩部則有三萬人以上,目前隻好暫維現狀,談不上軍隊改編。至於停止戰鬥,恢複通車,雙方派人聯係(由井泉聯係)等工作,則可立即開始執行。”2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致晉綏軍區政委李井泉並告林彪等人的電報上加了一段話,指出:“如能用談判方法要董(其武)郭退入後套讓出(歸)綏包(頭),以利鐵路運輸為最好。董、鄧(寶珊)部給養不足,可考慮酌以補給。或者包頭屬彼,歸綏屬我,中間劃一界線。但如傅、鄧以部隊地盤太小給養無著為由,要求保有歸綏,我方亦可暫讓步。此事已與羅榮桓同誌麵談,請林、羅、聶按此方針與傅、鄧談判。在解決鄂友三匪部後,我方部隊即不要再向彼方攻擊。知董其武自己讓出綏遠,則可進占歸綏,否則即力量在歸綏、卓資山間劃一界線互不侵犯。”

而傅作義也在做綏遠方麵的工作。1月22日綏遠省政府主席兼“華北總部”駐綏部隊歸綏指揮所主任董其武就飛抵北平,向傅作義詢問下一步該怎麼辦。傅作義明確告訴董其武:“跟上曆史的潮流,走人民的道路。”傅作義還告訴他:“綏遠的事,等我見到毛主席之後再定吧。”

後來,傅作義見到毛澤東之後叮囑董其武,要實行完整的起義,勿使部隊分裂,勿使人民遭受損失。

後來,通過談判,中共代表與傅作義代表簽訂了綏遠問題的協議。

再後來,排除了種種幹擾與破壞,綏遠起義成功。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特地發去賀電:“希望你們團結一致,力求進步,改革舊製度,實行新政策,為建設人民的新綏遠而奮鬥!”同時,聶榮臻司令員和薄一波政委也在賀電中指出,要“把綏遠建設成真正的人民解放區,把軍隊改編為真正的人民解放軍……”

當然,這都是後話。

而眼下,傅作義仍在聽毛澤東侃侃而談,他覺得這一趟來西柏坡,真是不虛此行。想到他自己及原部屬們的未來,傅作義感到極為快慰和興奮。

屋裏,毛澤東興致勃勃地與傅作義等人攀談。

屋外,幾隻不知叫什麼名字的鳥兒飛來,拍打著翅膀,落在院子裏的樹上,發出的叫聲,脆生生的,十分悅耳動聽……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農村的最後一個指揮所。

當初,毛澤東率中央機關來到西柏坡時,先是借用群眾的住房臨時辦公和居住,後來才騰出時間,組織人力和物力,在柏坡嶺下,建起了幾十棟和當地群眾住房一模一樣的平房。在這裏,黨中央和毛澤東指揮數百萬人民解放軍進行了三大戰役,基本上完成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曆史任務,並描繪出了新中國的壯麗藍圖。

毛澤東的住屋並不大,僅有16.3平方米。可是就在這間小土房裏,僅毛澤東起草的指示、電文,竟達190份之多,周恩來感慨地稱:“毛澤東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革命戰爭。”

現在,毛澤東就要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進駐北平了。

就在出發前的一天,毛澤東一直工作到淩晨3點多鍾,才離開他的辦公桌。毛澤東披著棉襖,走到屋外,站在院子裏,望著寧靜的夜空,心潮起伏。毛澤東在想,明天就要進入北平了,等仗打完,就該建設新中國了,那是多麼激動人心啊!

這天毛澤東睡了幾個小時,就起來了。

他睡不著。

他問衛士:“幾點了?”

衛士告訴他:“快10時了。”

毛澤東說:“快要出發了。”

臨上車前,周恩來關心地問毛澤東:“主席,休息好了嗎?”

毛澤東笑著回答:“睡了四五個小時,精神足著呢!”

毛澤東接著說:“今天非同尋常,是個好日子,即使不睡覺也高興啊!”

周恩來問:“是啊,進北平了!”

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呀,精神不好怎麼行?”

周恩來接過話題說:“我們應當能考及格,不要退回來。”

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這段話的意思,毛澤東曾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詳細闡述過,這時候毛澤東再次提及,意義非同一般。古往今來,有多少朝多少代都在類似的‘趕考’中考得一塌糊塗,以史為鑒啊,毛澤東此時非常清醒地知道這一點。

這一天是1949年3月23日的上午,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有關人員乘坐一個由11輛小汽車和10輛大卡車組成的車隊,浩浩蕩蕩地離開了西柏坡,然後沿著蜿蜒起伏的山間公路,向著東北方向的北平駛去。

車隊上路行駛了不多久,西柏坡便漸漸消失在身後。

此時,前方是彎彎曲曲的山路。車隊過處,塵土飛揚。

一路上,毛澤東的心情非常好,他不時與隨行人員聊天,車內話音不斷,笑聲不斷。

這不,毛澤東忽然想起了什麼,問身邊的隨行人員:“現在又是3月份。為什麼老在3月份有行動呢?你們記得前幾次行動的時間嗎?”

“1947年3月18號撤離延安。”衛士長閻長林答道。

“去年3月份呢?”毛澤東又問。

“去年3月22號,我們由陝北米脂縣的楊家溝出發,向華北前進。”又有人回答。

“今天是3月23號,與去年3月22號隻差一天,我們又出發向北平前進了。3年3次大行動,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應該解放全國了。”

毛澤東邊說,邊把目光投向遠處。

遠處,桃花燦爛……

其實,在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一路浩浩蕩蕩向北平進發之前,也就是1月31日12時30分,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0師奉命已經從西直門轟轟烈烈地進入了北平城區。這標誌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時,也標誌著曆時64天的平津戰役宣告勝利結束!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0師,作為進入北平的第一支解放軍的部隊,這是4縱的光榮。

1949年1月2日,林彪、譚政致電4縱:“你們將來進駐北平後,入城部隊(暫規定一個師)須準備一個班或半個班為單位守備機關、倉庫,嚴格紀律教育,注意服裝整齊,注意禮節,絕對不準無故鳴槍,無事不準出街,外出必須請假。房舍裏的東西不準搬動,不準在街上吃東西,不準隨地大小便,不準私入民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遵照林彪等首長的指示,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治委員莫文驊立即主持召開了黨委會,統一思想,並形成了一個決議,即“我軍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因此,我們政策紀律之好壞,不僅是我一個軍,而是全黨全軍,對國內國際有極大影響。”

隨後,4縱對所屬部隊全麵展開了入城教育。

很多年以後,原4縱政委莫文驊將軍回憶說:“接受入城的任務後,我們下部隊檢查工作,每到一處,都可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戰士為了幹淨整潔地進入北平在拆洗棉衣,有的在更新背包帶和綁腿,有的在忙著收拾個人衛生。還有的戰士在演練方隊,操正步;幹部則練習騎馬入城……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戰士們見我來了,紛紛對我說,我們進城要走出軍威來,讓人看看我們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我很受感動,這些可愛的戰士,他們說的和做的,全都是為了他們所向往的那一神聖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