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乳又稱為豆腐乳,有些地方還有南乳、貓乳的說法,是成形的豆腐經過發酵加工後,變成的乳狀物。“乳”這個字眼,說明了這種食物的一個特征——細膩、綿密、稠厚,有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膠狀物質。西方人甚至稱讚腐乳為“中國奶酪”,可能是看到了腐乳的形態與奶酪有點類似,不過奶酪在西方人的餐飲裏地位多重要啊,西方人這麼抬舉它,自己都覺得承受不起。
有人不喜歡吃這玩意,——蘿卜白菜都各有所愛,何況腐乳還是一種有特殊氣味、特殊口感的食物,鹽分還這麼高,還要經過了長時間的發酵,讓人很懷疑它是否已經黴壞變質。但是無論如何,喜歡腐乳的人也大有人在。有段時間曾經流傳個段子,說中國人特有的多少個生活習慣,其中之一就有打開很多人家的冰箱就能發現半塊腐乳。——家裏常備腐乳,都能上升到中國人固有的生活方式了,腐乳君表示很幸運!
按照傳統的說法,腐乳的種類分為:青方、白方、紅方三大類,大抵是從顏色入手,青方接近於臭豆腐,顏色青黑,口味也是和臭豆腐類似的。青方最有名的的就是王致和臭腐乳,王致和臭腐乳的故事有兩個略微相異的版本(現在來看就是個“品牌故事”),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兒。其一是說王致和本來是安徽赴京的舉子,落第後滯留京城。為謀生計,他做起了豆腐生意,同時刻苦攻讀,以備下科。盛夏的某一天,他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怕放壞了,便切成四方小塊,放在一口小缸裏醃上。從此以後,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讀了。時間一長,他漸漸把此事忘了。秋涼後,他重操舊業,猛地想起那小缸豆腐,連忙打開,哪曾想臭味撲鼻,定神一看,豆腐已變成青色。王致和是個受難的人,覺得扔了實在可惜,於是他大著膽子嚐了一下,不料別具風味,遂送給鄰裏品嚐,結果品者無不稱奇。後來他考試也沒考上,山不轉水轉,索性就幹起了臭豆腐乳生意,沒想到倒開出了另一番天地。另外一個版本說,安徽人王致和京城赴考,由於思念家鄉飲食,就自己特意地做成有安徽特色的臭豆腐乳,後來考試落榜,也就死心了,而這種帶有安徽風味的臭腐乳,反而大受親友歡迎,出於謀生之計,也就以此為業了。第一個故事呢,富於戲劇性,很多知名的食物或者菜式,都特別喜歡這種偶然性的因素;第二個故事呢,想來更有道理一點,因為安徽人嗜臭是太有名了,臭鱖魚、毛豆腐、長綠毛的火腿,跟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廣為人知,而清代的記錄中,李日華的《蓬櫳夜話》就記載:“黟縣(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喜於夏秋間醢腐,令變色生毛隨拭去之,俟稍幹投沸油中灼過,如製饊法漉出,以他物筆烹之,……然餘曾一染指,直臭腐耳,未睹其神奇也。”王致和將一個地方的特色飲食引入另一地,似乎更順理成章了。後來據說連慈禧太後都嚐過這王致和的臭腐乳,還賜名“禦青方”,這一下臭出名了!
王致和臭腐乳的特色就是那種蛋白質腐敗以後的氣味,可以遠擊幾十米開外,對此敏感的人湊近了聞簡直要窒息。但是這天底下重口味多的是啊,他們用筷子夾開偶爾會有深綠色的黴菌表皮,裏麵是淺淡的灰綠色,入口卻妙不可言,若隱若現的奶油味和難以言傳的鮮美是其他腐乳所不能及的。用它就清爽的白粥,是最回味無窮的簡單搭配,用來抹在炸饅頭片或者烤吐司上有奇妙的效果。
所謂白方呢,就是白腐乳,以本色取勝,紅方大多是加紅曲的,所以有紅白之說。一般來說,白方清淡、細膩、綿軟,紅方濃鬱、豔麗、醇厚。此外還有添加糟米的稱為糟方,添加黃酒的稱為醉方,以及添加芝麻、玫瑰、蝦籽、香油等的花色腐乳。
飲食的地域性極強,腐乳的做法和特征也富有地域性。江浙一帶,如紹興、寧波、上海、南京等地的腐乳以細膩柔綿、口味鮮美、微甜著稱;而四川大邑縣的唐場豆腐乳川味濃鬱,以麻辣、香酥、細嫩無渣見長;另外四川成都、遂寧、眉山等地所產的白菜豆腐乳也很有特色,每塊腐乳用白菜葉包裹,味道鮮辣適口,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會對本地的腐乳有所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