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幾天兄弟寫了一篇文章,後麵解答烹飪問題的部分,其實我沒怎麼仔細看,就是看了看8卦,比如身高體重啥的——跟我一樣的家夥看起來比我瘦,實在讓人氣憤啊……但是文章開頭的段落,是仔細看了看,因為裏麵說的感覺很合我口味:做飯這回事兒,當成樂趣就對了。做飯做到怨氣橫生,是最沒意思的事兒。
24點15分,本來應該是上床睡覺的點兒,突然之間就……饞了。是的,饞了。我一直說我不是吃貨,但是也是普通人。不知道為嘛就噗通一聲掉進了口水井裏麵,覺得不弄點啥不對勁。打開冰箱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了主意:好吃不過啥?
24點25分,細細切好的蔥花,薑末,蒜末,芹菜末,洋蔥碎都加到了絞肉裏麵,生抽,鹽,糖,味精少許,孜然粉,黑胡椒,白胡椒,菜油,香油以及一顆雞蛋,攪拌,慢慢打了一點點水進去,餡就弄好了。放進冰箱裏麵。
用溫水和麵,比較快。揉好了就蓋上蓋子,稍微醒一下。
24點38分,開始擀皮了已經。這時候,大家應該猜到好吃不過啥了吧?當然,一家之言哈。
既然是囉嗦的菜譜,自然會囉嗦。包餃子的方式很多種,我的包法大約如此。單手示範,單手照相,真心不順暢。1,先放餡料。別放多,除非你很熟練了。用手心托著餡料,手心和麵皮之間有一定的弧度,可以讓餡料更好的集中穩定在麵皮上。
先將麵皮對折,把交點用手指捏緊。
然後從右邊這樣弄一下,壓緊。
是的,就這樣壓緊。你可以的。
然後繼續一點一點的重疊,慢慢壓緊邊緣,用手指內側,同時把餡料往裏麵推。
右邊的壓到中心點,左邊也是照貓畫虎。先弄出一個心形來,壓緊啊!
一點一點,重疊式地壓緊,用手指內側,使暗勁。
最後成品如此。這個餃子的造型,是我老媽一直包的類型。而我大姨家是用的擠餃子的方式。其實餃子的包法很多,小時候在陝西的時候,記得吃過一次百餃宴……可能是山寨版的,沒那麼多花樣,但已經夠看。
包餃子我是完全自學,從和麵到調餡到包法,從網上查,從朋友處打聽,最後,總算是能包出來了。
做雪花煎餃,卻是和我老媽學的。平底鍋裏麵先放油,燒熱,把餃子一個一個排上去,稍微煎個半分鍾。
然後倒水,直到餃子沒入水中一半,即可。中火煮開。
等水燒幹,調一些水澱粉,沿著鍋邊澆下去,蓋上鍋蓋,燜一會兒。直到水澱粉變成脆片。本來是可以拿個盤子倒扣,這樣整盤餃子出來,是一景,但我偏愛一個一個分開的版本。
以前吃餃子不喜歡蘸調料,現在卻喜歡用陳醋,香油,蒸魚醬油和老幹媽辣椒醬調味。也許,童年的時候,真的更喜歡單純的東西吧。
其實單純的味道來說,這餃子真的還不錯吃。水澱粉形成的脆皮,裏麵的餡料有湯汁爆出,鹹淡正好,蔬菜和肉的比例也對。一次做了18個,一口一個,吃完,去陽台抽根煙,1點01分。
結果寫個日記,用了差不多1個小時,比從切菜到吃到嘴裏還慢……18個餃子做為宵夜吃了,的確有點多。不由在模糊的回憶裏麵,尋找那個北京東單三條的四合院裏麵,我和犀牛兩個坐在木頭板凳上,望著天空消化食兒的情景。姥姥和大姨的對話從遠處飄過來“
這倆小子真能吃。大的吃了60個,小的更厲害,吃了80個……”
我一直以為那是幻覺。
紫藤開花了,深深淺淺的紫,如一片雲霧。這個花入照片,特別的唯美和浪漫,如夢如幻,最適宜青春期許多下午的發呆。
單位樓下就有兩架。一架在東,一架在西,中間隔著個停車場。年年趕在仲春時節開放,並沒多少人注意。單位牆外馬路邊上,還有一架,架下設有長椅,供行人小憩。藤葉披離,花香浮動,坐在下麵該多享受。上班下班經過,常看到從花影裏伸出來著破解放鞋的泥腳一或二隻,是長年橫臥於椅上的流浪漢。
在網上看到,北方人習慣做藤蘿餅,是用豬油和麵粉,揉合後,將紫藤花與白糖拌餡,包入其中,然後烤熟。還有和雞蛋和麵粉,上籠蒸熟的,或者與雞蛋打湯,淺紫與嫩黃是一對相配的好顏色,色相如此誘人,味道也一定很好伐。我決定偷點回來吃。偷單位的花不為偷是不是,而且隻一點點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