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安徽這邊,少有人知道紫藤能吃的,曆史上也是常鬧饑荒的區域,我猜一是作為園林觀賞植物,種植太少,二是真吃起來沒什麼分量,填不了肚子。三呢,是除了花以外,紫藤全身都有毒。種子有大毒,內含氰化物,幾粒就可以放倒一個成年人。反正不管了,想象中的清甜芬美,想吃之心一發不可收拾。
吃之前還是做了謹慎準備。一人先試吃,完了沒事則罷,有頭暈目眩,腹痛肚泄等症狀出現,則速送醫院。珍妮這個饞鬼也說要吃,得通知她萬萬住嘴吧,樂天叔說沒毒,中毒了不能放過她誤導之罪。一一安排妥當,一頓紫藤餅的晚餐便正式啟動了。
很簡單,就是平時做蔥花烙餅的法子。麵粉,用適量水、兩個雞蛋、味好美沙拉醬和勻,至粘稠度可滴而不可流的狀態,平底鍋鋪少量油,於鍋內兩麵煎成金黃即可。出鍋時,藤花之紫色猶存,一點兩點浮於餅麵上,還是蠻催食欲的。就著紅燒基尾蝦,我一口氣吃掉一張餅,160看著眼熱,不甘落後,把另一張搶著吃了。完了兩人麵麵相覷,互相痛詬吃貨不已。
覺得做菜的原則,在於味道不壞,營養損失少,製作方便為宜。
常見的做法太多,我也不是廚師,隻能大略說一下,歡迎大家補充妙招。
較常見的吃法:生吃、煮食、炒食、做餡等,另外再介紹一種不太常見的吃法。
生吃。八成的蔬菜可以生吃,隻是你沒有嚐試過而已。可以洗幹淨後直接吃,蘸醬吃,也可用油鹽醬醋涼拌吃,也可以發酵後再吃(比如衝菜、泡菜、酸菜等)。還可以用豆漿機打成汁直接飲用。(小麥草汁都可以喝,還不便宜,蔬菜為什麼就不行呢?)生吃適合腸胃功能較好的人,營養破壞較少。
煮食。比如做湯,土豆泥、煮豌豆、菠菜煮後涼拌等等。做湯通常味道要淡點好。
炒食。這是最常見的做法。有的菜要炒得輕一些,比如蔥頭,而有些菜則需要炒得時間稍長些,炒得近熟時,可能需要加一點水,利用水蒸氣加速熟爛,並防止菜炒得過幹。過猶不及,否則口感較差。較薄的菜可以直接炒,較厚的菜可以先用開水燙一下再炒,否則不易熟爛。
做餡。各種蔬菜大都可以做餡,尤以粗纖維質較多的菜較好,比如芹菜,或者品相較老的菜。可以包餃子、包子、餡餅等,另外可以蒸肉卷、菜蟒等,後兩種做起來較省事,不象包子餃子費時費力,汆丸子也是很方便的做法。
再介紹一種我老家的一種家常做法——蒸菜。適用於各類葉菜。菜洗淨切碎(一兩公分那麼長的段就可以,不要象餡一樣碎),趁菜上麵還有水珠,撒上玉米麵,也可以摻少量小麥粉,拌勻,上籠屜蒸熟,然後拌上蒜泥或其他調味料,既當飯又當菜,省工省時。
意大利餃子也是值得學習的一種食物,比中國式餃子要快得多。當然餡料可以不必象老外那樣。
再說調味。
菜好吃不好吃,除材質外,跟做法尤其是調味料也有很大關係。醬醋油、蔥薑蒜、花椒辣椒、酸湯蝦醬蟹油臭豆腐不一而足,您喜歡什麼加什麼。尤其胃口不好的時候,這些調味料會讓你食欲大開(其實,沒胃口的時候還是餓一會再吃更好,先哲不是說“晚食以當肉”嘛)。
菜為什麼吃起來會有些老?
這個因素比較多,待一條條說來。
按有機原則生產的菜,由於不用化學肥料和激素催長,生長期較長,含碳元素本來就會多一些,這些碳元素除了以微量營養成份(如維生素、糖、氨基酸等)存在外,主要以纖維素形式存在(鮮蔬菜的主要成分是水,幹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這是根本上的原因。
那麼有辦法改善嗎?
還是有的。同樣品種的菜,秋冬季節就較嫩,而春夏時候就較老。問題就在這裏。改進的方法也需要從這裏入手,這是一項係統的工程,不是一時就可以全麵改觀的,肯定要增加一些成本,我會盡量采用較廉價的方案。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紫油菜,就比青油菜要老一點,這是品種的問題。
還有是采收期過晚也容易出現這類問題。比如胡蘿卜,收晚了,就會有一部分抽苔,這樣的胡蘿卜,中心部位就會木質化,不可食用。最近送的一批萵筍,也是收得晚了,有點空心,吃起來有點老。
這和品種較多,經驗不豐富有關,但經過一次之後基本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