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莊稼地裏罵朝廷”,日常對話中多見,文學作品裏也有出現。
這句話所表述的情況,其“能指”固然有挖苦一些人在不相幹的地方費好漢的意思;而其本來“所指”卻也道出了某種真實——野天遠地裏老百姓的言說自由。
中國數千載傳統農耕社會,權力不及之處,乃教化施行之所。家族製度、鄉村社團,宗法禮教、世俗風習,製約著人們的活動,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對於抽象的國家,對於君臨天下的皇上,大家曆來覺得十分隔膜。眼下是什麼朝代?皇上是什麼年代?人們也多半很含混。有點文化初通文墨的人,記賬寫契約有用處,漸漸知道明朝清朝、記住光緒宣統之類。漸漸地,一般民眾也就知道。
但大家每年都記掛著一件大事:納稅完糧。
種地要納稅,仿佛天經地義。清朝年間,稅務不是很高。我的家鄉,老者們都記得,一畝地,使官家的鐵升,量一升土,土有多重,納多少糧。好地,肥沃,土重些;賴地,幹黃士,檢去沙礫,剩下的土便輕些。
秋後納過糧.老百姓一身輕鬆。所謂“納罷官家糧,便是自在王”。和平年代,沒有戰亂,謝天謝地。
托庇老天爺,也還風調雨順糧食收回囤裏,老牛拴在槽頭。冬時閑月,幹什麼哩?
有幹的,打什番、唱秧歌;練把式,扮紅火;說書唱戲,給人比喻;何況村裏曆來有鐵棍夥子旱船隊,高蹺龍燈八音會。
團頭社首們已經開始張羅人馬,熱心的閑漢們踩場子、褡台子,盡準備過了大年鬧十五啦。
年年如此,大家生活中有樂趣,有盼頭。
年年如此,老百姓的生活又缺少變化,仿佛一切自古而然。六十年一甲子,人生七十古來稀。
父而子,子而孫;人留後嗣草留根;人類代代繁衍而贏得永生。樹葉子綠了又黃了;東山背後日頭多;生老病死,有如輪回。大家祖祖輩輩就這麼過。
祖祖輩輩就這麼過日子的老百姓,抗過了無數戰亂,扛過了無數災荒。
人們皺紋滿麵,仿佛溝壑縱橫的大地,任風雨剝蝕,任時光消磨。但人們麻木而興致勃勃地活著;盲目而充滿希望地活著。
大家甚至有一種偉大的自信——老百姓嘛,三雙鞋底能磨倒一朝天子哩!
今天,農曆辛巳年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的元宵節。
前幾年,有人嫌放鞭炮亂乎,人民代表大會就代表人民通過法案,禁止老百姓春節元宵放炮。城市裏已經不很“年”的年,就更加沒了年的意味。後來,對仕途官運十分迷信的各級官員們,要放鞭炮避邪,圖個吉慶,上行下效的,紛紛乘坐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專車,到高速公路城卡子外去放鞭。漸漸地,也不見誰重新通過什麼法案,城裏的市民們又在年節開始放鞭炮了。
被壓抑幾年,一朝鬆了法繩,大家放鞭炮似乎比原先還瘋狂些。此刻,窗外正炮聲隆隆。炮藥的喜慶味兒,從窗隙隱隱然飛進。
臨窗仰視,托這幾日寒流的福,超級汙染的天空竟澄猙如洗。月光如水。
辛巳上元夜。
公曆2001年2月7日21:30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