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沃是本書一個非常悲慘的人物,恐怕每個讀者都會為他的命運所震驚,所歎息。從一個富貴顯赫,揚揚得意的酒館經理而一落千丈,淪為乞丐乃至自殺身亡,其間的變化是震撼人心的。他之所以落得如此可悲的結局,主觀上在於他喜新厭舊——而他和嘉莉之間也同樣毫無感情可言,因此最後才被嘉莉拋棄——棄家出走,以至客觀上物質條件出乎意料地每況愈下,生活問題日益嚴重。以前他是那麼自豪得意,生活在有錢人中間,一切都講求舒適、快樂;如今缺少了金錢,吃、穿、住都受到威脅,怎麼也得意不起來了,連當乞丐也在所不惜!可見物質條件在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基本的物質保障,人就會過得安穩,無憂無慮,社會也得以安定;物質條件改善了,人們就會過得舒適一些,而舒適也的確能帶給人以快樂。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但物質第1,決不能說物質條件是人生唯一的東西,這就有個精神第2的問題了。物質條件滿足了,如果精神空虛,生活並不能真正幸福快樂,這方麵的例子很多。有的人很富裕,吃的是美味佳肴,穿的是高級衣服,住的是豪華房子,但生活中仍充滿憂鬱——因為他們雖然物質富有了,但精神卻是貧窮的。俗話說:“人活精神,”的確如此。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物質上並不富裕的人,卻能快快樂樂地過一輩子。我以為一個人最可貴的在於他的精神狀態始終充滿朝氣。
嘉莉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她從一個缺吃少穿的姑娘,從做苦工開始,憑著美麗的外表、天生的伶俐和幸運的機會這些主要因素,終於成了一名女明星,爬上了上層社會,過上豪華奢侈的生活,過去夢寐以求的東西都如願以償了。應該說她覺得幸福快樂了吧,但“嘉莉置身於浮華與光輝的境界,卻並不幸福,”“她現在感到了孤獨寂寞。”其原因,就在於她隻追求了、獲得了物質上的享受,而精神上卻是一片空白,非常空虛。讀罷此書,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一點生活的啟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一些。
以上是《嘉莉妹妹》給我——作為一個讀者和譯者——的一點感受。此外,赫斯特沃一家和萬斯夫婦的虛榮勢利,貧富之間驚人的差別懸殊,人際關係的冷酷無情,罷工工人為生存而開展的鬥爭場麵,最後表現出的對生活前途的茫然無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家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一個貧苦的家庭,父親是篤信天主教的德國移民。德萊塞中學未畢業即輟學,前往芝加哥謀生,幹過各種雜活。1889年在一位中學教師資助下,在印第安納大學讀了一年書。1892年起在芝加哥、紐約等地當記者和編輯。1899年開始小說創作。1927年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一邊創作一邊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逝世前不久加入美國共產黨。
德萊塞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下了7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還有劇本、政論和自傳等。《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長篇。之後以同樣的主題創作了《珍妮姑娘》。接著他開始創作巨著《欲望》3部曲。該書以美國百萬富翁耶克斯為原型,塑造了金融資本家柯帕烏的形象,並通過他的起落浮沉,把壟斷資產階級的貪婪、冷酷和殘忍刻劃得淋漓盡致。《美國的悲劇》是德萊塞的代表作,描述青年克萊德在紙醉金迷生活的腐蝕下走上犯罪道路的經過。在作者筆下,克萊德的結局並非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的產物。出版後反響甚大,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
德萊塞是20世紀美國文學傑出的代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吐溫和傑克.倫敦的進步傳統。他自稱是美國自然主義的奠基者,用以區別於豪威爾斯式的現實主義,實際上堅持了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