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澧
蔣益澧(1825—1874),字薌泉,湖南臨澧人。初入湘軍曾國藩部,鹹豐四年(1854)改隸羅澤南部,後任廣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因有軍功升巡撫。同治六年(1867)調撫廣東,熱心洋務。後入朝,病卒於京。
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頭延俊傑;
英才同樹木,願多士春花秋實,萬鬆聲裏播弦歌。
題敷文書院聯
敷文書院在浙江杭州鳳凰山。明弘治十一年(1498),參政周木就鳳凰山萬鬆寺改建而成,故名萬鬆書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皇帝賜“浙水敷文”匾,遂改名敷文書院。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見書院環境優美,教學昌盛,旋題詩賜字,書院得以名噪一時。
此聯從描繪書院的自然景觀著筆,寫到書院的宗旨是培養人材,希望更多的學子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為有用之才。
聯中“萬鬆聲裏”,點明此地原為萬鬆書院。上聯首句,又切康熙題額,讓讀者不忘書院的來龍去脈。
黎培敬
黎培敬(1826—1882),字開周,號簡堂,湖南湘潭人,清鹹豐十年(186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國民館總纂。同治三年(1864)出任貴州學政,不數年授布政使,光緒元年(1875)升巡撫,後任四川按察使。以杜絕賄賂,總督丁寶楨稱他為楷模,任漕運總督。在任潔身自好,捐2萬金興辦公益事業。光緒七年(1881)調江蘇巡撫,未到任而病發,辭官返湘。次年病卒,諡文肅。著有《黎培敬文集》。
任百務之紛乘,於曲盡人情之中,仍權至理;
惟一心之默運,必克去己私而後,方見大公。
題官署聯
此聯的意思是,雖政務繁忙,人情關係複雜,但仍要堅持製度、原則,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全聯旨在訓勉官署人員。今天讀來,仍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孫家鼐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安徽壽縣人。清鹹豐九年(185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上書房。光緒帝登基,與翁同龢同任帝師。曆任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光緒十六年(1890),授都察院左都禦史,兩年後擢工部尚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京師堂成立,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後為資政院總裁。卒贈太傅,諡文正。
煮石清三徑;
彈琴韻半樓。
題淡靜樓聯
孫家鼐將自己的書齋取名淡靜樓,並題此聯,晚號淡靜老人。其意源出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句。
此聯以“煮石”、“彈琴”,表達自己隱居山林的情趣。並與“淡靜樓”名切合。
門生天子;
天子門生。
自題門聯
孫家鼐曾做過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故上聯雲“門生天子”。換言之,天子是他的門生。下聯雲“天子門生”,意謂孫家鼐曾是鹹豐九年皇帝欽點的狀元。
此聯妙在:上、下聯四字,形、音、義皆同,隻是兩個詞語更換一下位置,便成為如此巧聯。足見作者運筆非凡。
許振禕
許振禕(1827—1899),字仙屏,江西奉新人。清同治二年(1863)進士,東河河道總督,官至廣東巡撫。
穀風如訴舊愁來,蜀道秦川,過客重談楊李事;
墓粉還將秋色補,雨塵雲夢,傷心何似漢唐陵。
題興平馬嵬坡聯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縣西。相傳晉代馬嵬在此築城,故名。唐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作亂,占據長安,唐玄宗出逃,楊國忠被殺,楊貴妃縊死於佛室,葬於馬嵬驛西道側。
此聯以馬嵬坡為題,述說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情調淒婉,如泣如訴,讀之令人沉思。
穀風:指《詩經?穀風》一詩,它反映了一個婦女被遺棄後的哀怨。這裏借以描寫楊貴妃的悲慘命運。另有版本為:“穀鈴如訴舊愁來。”
漢唐陵:長安四周留下許多漢唐帝王陵墓。唯有楊貴妃墓顯得渺小、孤寂,不能與漢唐陵墓相比。
汪炳璈
汪炳璈(1829?—1879),原名詠霓,字仙譜,湖南寧鄉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先後入胡林翼、劉長佑幕府,累官至安順知府,賞戴花翎,以功加鹽運使銜。他能詩善畫蘭,著有《筍香樓集》。
半麵江樓,半麵山樓,書畫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幾個赤鬆黃石白猿來,一評今古;
數聲樵笛,數聲漁笛,翠微天盡他拍手高歌,聽不真清風明月綠水引,萬象空濛。
題貴陽翠微閣聯
此閣在貴陽城南郊,位於甲繡樓右側,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寫所見,用半麵江樓、半麵山樓二句,描繪出翠微閣依山傍水,有如仙境。由此產生聯想:邀幾個仙人來這裏乘書畫舫浪遊,談論今古,該是樂事。赤鬆子、黃石公、白猿公,均為傳說中的仙人名。
下聯寫所聞,以數聲樵笛、數聲漁笛二句,形容翠微閣歌聲漫野,堪稱歡樂穀,連清風明月綠水都聽不真,誠有萬象空濛之感。
到岸猛回頭,聽陽第一灘聲,浪與篙爭,好仗神威資利濟;
順流須努力,看黔國萬重山水,峰隨舵轉,全憑忠信涉波濤。
題貴州大王灘亭聯
該亭座落在貴州省鎮遠縣城近水河邊。建此亭旨在祈盼“大王”保佑過往船隻平安。
上聯中“浪與篙爭”一詞,形象地展現了船夫在激流中頑強拚搏的情景,與“到岸猛回頭”相呼應。末句“好仗神威資利濟”,進一步寫出船夫的可貴品格。利濟,利國濟民的縮略語。
下聯中“峰隨舵轉”一語,顯示了船夫在順流中因勢利導,越過萬重山的豪情。末句“全憑忠信涉波濤”,是全聯的結論,有畫龍點睛之妙。
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又字叔,號冷君,又號悲庵、無悶。浙江紹興人。清鹹豐九年(1859)舉人。曆官江西奉新、南城知縣。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有《二金蝶堂印譜》、《悲庵居士詩》存世。
階前碎月鋪花影;
天外斜陽帶遠帆。
題書齋聯
上聯寫近景,府視階前,碎月灑地,映出一叢叢花影。
下聯寫遠景,遠眺天外,斜陽晚照,迎來一隊隊遠帆。
細讀全聯,如詩如畫。
瓊台含霧星辰滿;
霄漢無雲日月真。
自題聯
此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從字麵講,說的是,如果沒有雲、霧,日月星辰就會露出它的真容。作者的寓意是什麼,留給讀者去猜想。這正是此聯的妙處。
不拘乎山水之形,雲陣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乎酒詩之意,花酣也酒,鳥笑也詩。
贈友聯
上聯說,不要拘泥於有形的山與水,雲陣也是山,月光也是水。
下聯說,如有得意於現實的酒與詩的話,那麼,花酣也是酒,鳥笑也是詩。
此聯構思精巧,用詞新穎,韻味醇厚,寓意深刻。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聲甫,號叔平,又號鬆禪,晚號瓶廬居士,江蘇常熟人。清鹹豐六年(1856)狀元。曾任工部、刑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傾向維新變法,為慈禧太後所忌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革職,押回原籍。他工詩文、書法,著作有《瓶廬詩文稿》。
老驥思千裏;
鷦鷯足一枝。
光緒二十四年(1898)春聯
上聯語意源於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下聯語意源於《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作者寫此聯時已68歲。聯語旨在表達自己雖近暮年,如同老驥猶懷千裏之誌,尚思變法維新,並非貪圖高位,隻求“鷦鷯足一枝”。言詞懇切,情真感人。然殘酷的事實是:寫此聯後不到五個月,“戊戌變法”失敗,作者被革職。
葛巾羽扇紅塵靜;
紫李黃瓜村路香。
題瓶廬聯
瓶廬是作者被革職後新築宅舍名。因此自號“瓶廬居士”。
此聯反映作者仕途失意,遁跡塵世的心境。所追求的是布衣蔬食的生活,所向往的是“紅塵靜”、“村路香”的境界。
劉坤一
劉坤一(1830—1902),字峴莊,湖南新寧人。清末湘軍將領,曾就讀於嶽麓書院。鹹豐五年(1855)參加湘軍楚勇(劉長佑部)與太平軍作戰,同治元年(1862)升廣西布政使,兩年後升江西巡撫,光緒元年(1875)授兩廣總督,後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務派代表之一。卒追封一等男爵,諡忠誠,有《劉忠誠公遺集》存世。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題滕王閣聯
滕王閣在江西新建縣西章門上,乃唐高祖的兒子滕王李元嬰所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王勃寫了一篇《滕王閣序》,使滕王閣名揚天下。
此聯在懷古抒情聯中別具一格,它不但沒有“傷今”之感,而且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帝子、才子雖遠去,但湖山依舊美,風景勝當年。
石達開
石達開(1831—1863),廣西貴縣人。16歲時成為拜上帝會首領。清鹹豐年間隨洪秀全參加太平軍起義,被封為冀王。太平軍發生內訌後,率部轉戰黔滇川等地,在大渡河戰敗後,被清軍所殺。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改題剃頭店聯
石達開起義前,曾資助李文彩在廣西貴縣城裏開個剃頭店,作為結交地方豪傑的聯絡點。馮雲山擬聯雲:“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閑看。”石達開看了,認為此聯頭重腳輕,便提筆改成上聯。這一改,就不限於字麵上的剃頭的意思,而與太平軍的“斬妖”聯係起來了,顯示了太平軍的赫赫軍威。
樹三十麵征旗,收來豪傑英雄,虎豹威,熊羆猛,吊民伐罪,隻鼓一氣渡黃河,戰必勝,攻必取,方收我諸夏之社稷;
享兩百年國祚,放著貪官汙吏,豺狼性,狐狸心,暴斂橫征,罔知萬民皆赤子,得不易,失不難,何保爾夷狄之江山。
題通道縣衙聯
石達開率農民起義軍占領湖南通道縣後,在縣衙正廳題寫此聯,時為1861年冬。
全聯措辭激烈,鋒芒畢露,顯示了太平軍這支正義之師威風凜凜,銳不可擋。滿清王朝統治兩百年,橫征暴斂,必然逃不了滅亡的命運。讀之令人振奮。
愛新覺羅·奕詝
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即鹹豐帝,清文宗。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道光二十年(1840),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後突然病逝,此後奕詝由奕訴的生母靜貴妃撫養。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親筆朱諭: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死,年方20歲的奕詝正式即位。在位十餘年間,麵臨太平起義軍的威脅和外國列強的侵擾,長期憂心忡忡,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七日早夭,終年31歲。
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軍國;
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裏,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挽林則徐聯
鹹豐帝登基後數月,廣西爆發了金田起義。時林則徐剛從新疆返回福州,臥病在床,突然接到鹹豐帝詔書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平亂,異常興奮,立即整裝,星夜前往,不幸病死於途中,鹹豐帝聞訊作此聯以挽。
聯語以“精慎忠勤數十年”、“崎嶇險阻六千裏”二語,概括了林則徐心存君國、鞠躬盡瘁的愛國情懷,表達了對英雄“騎箕化去”的悲痛,讀之感人至深。
此聯句讀,另有一說:
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軍國;
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裏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黃體芳
黃體芳(1832—1899),字漱蘭,浙江瑞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進士,授編修,累遷內閣學士,督江蘇。與張之洞、張佩綸、於蔭霖並稱“翰林四諫”。光緒二十一年(1895)後主講金陵文正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