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3 / 3)

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

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

題廣雅書院聯

此聯實為立身處世的箴言,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洛陽橋,橋上蕎,風吹蕎動橋未動;

鸚鵡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遊漢陽應對友人聯

從寫作技巧而言,此聯成功運用了頂真、重言、同音字三種手法,饒有趣味。

五年間謫宦棲遲,較量惠州麥飯,儋耳蠻花,那得此清幽山水;

三蘇中天才獨絕,若論東坡八詩,赤壁兩賦,還是公遊戲文章。

題蘇東坡故居聯

此聯盛讚蘇軾才華獨絕,千古傳頌的八詩兩賦,也是輕鬆所為。同時對蘇軾多次被貶謫,表示同情和惋惜。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隻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題越秀山鎮海樓聯

鎮海樓在廣州市越秀山上,明永嘉侯朱亮祖於洪武十三年(1380)始建,樓名取雄鎮海疆之意。清康熙廿五年(1686)重修。

此聯抒發登樓懷古的感慨。五百年前的故侯指朱亮祖。他原是明初大將,乃朱元璋開國勳臣,被封為永嘉侯,後出鎮廣東,被殺。

聯中“摘鬥摩霄”一語,較為生僻,與李白的詩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相比,略遜一籌。

九派會君山,剛才向漢沔蕩胸,滄浪濯足。真江滾滾奔騰到,星沉龕赭,潮射錢塘,亂入海口間。把眼界洗寬,無邊空闊。隻見那廟喚鷓鴣,落花滿地;洲臨鸚鵡,芳草連天。隻見那峰回鴻雁,智鳥驚寒;湖泛鴛鴦,文禽戢翼。恰點染得翠靄蒼煙,絳霞綠樹。敞開著萬頃水光,有幾多奇奇幻幻,淡淡濃濃,鋪陳畫景。焉知他是霧鎖吳檣,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魚,一個個頭頂青蓑笠,浮巨艇南來。歎當年靳尚何奸,張儀何詐,懷王何闇,宋玉何悲,賈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裏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

三終聆帝樂,縱難覓伶倫截管,榮猿敲鍾。竟響渢渢隨引去,潭作龍吟,孔聞鼉吼,靜坐波心裏,將耳根貫徹,別樣清虛。試聽這仙源漁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簫,悲含蘆葉。試聽這嶽陽鐵笛,曲折柳枝;俞伯瑤琴,絲彈桐柏。將又添些帆風櫓雨,荻露葭霜。湊合了千秋韻事,偏如許淋淋漓漓,洋洋灑灑,惹動詩情。也任你說拳椎黃鶴,也任你說盤貯青螺,也任你說豔摘澧蘭,說香分沅芷。數聲聲手撥銅琵琶,唱大江東去。憶此祠神堯阿父,傲朱阿兄,監明阿弟,宵燭阿女,敤首阿小姑。亙古望卅六灣白雲皦日,還思鼓瑟吊湘靈。

題湘妃祠聯

作者任湖廣總督時撰。

湘妃祠,在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上。湘妃,指傳說中舜帝的兩位妃子蛾皇、女英。為尋舜至君山,聞舜死於蒼梧,遂攀竹痛哭,淚滴竹上,竟成斑竹。後二妃自投湘江而死。

此聯長達400字,是張之洞所撰對聯中最長的一副。

上聯從鋪陳畫景,到追憶曆史人物,再歸結到“八百裏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

下聯從聆聽帝樂,到惹動詩情韻事,再聯想到湘妃身世與愛情悲劇,“還思鼓瑟吊湘靈”。

全聯洋洋灑灑四百言,筆鋒所及上下幾千年,縱橫萬裏,氣勢磅礴,文采飛揚,但仍不離主題。如此佳構,得來不易。

洪鈞

洪鈞(1839—1893),字陶士,號文卿,江蘇蘇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九年(1870)出任湖北學政,光緒五年(1879)任江西學政,光緒九年(1883)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升為兵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十三年(1887)奉命出使俄、德、奧、荷四國。赴俄得《成吉思汗束紀》、《蒙古史》等書,譯成漢文,參照史料,著《元史譯文證補》,成為中國利用西方資料擴大元史研究成果的第一人。

問獅峰底事回頭,想頑石能靈,不獨甘泉通法力;

為虎阜別開生麵,看遠山如畫,翻憑劫火洗塵囂。

題湧翠山莊聯

湧翠山莊在蘇州虎丘山附近,係作者的別墅。

獅峰,獅子林中的石峰,又稱獅峰山,是蘇州的一處名勝。甘泉,指憨憨井。傳說南朝梁代僧人憨憨遊虎丘,叩裂山石而水出成泉,遂叫憨憨井。虎阜,即虎丘山。

此聯用典自然,突出了湧翠山莊不同凡響的自然景觀,表現了作者對山莊的陶醉之情。

吳汝綸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翼州知州,後任京都大學堂總教習,曾師事曾國藩,被稱為是“曾門四弟子”之一(另三人是張裕釗、黎康昌、薛福成)擅長散文,當時在桐城派中影響最大。有《桐城吳先生文集》存世。

泛洞庭湖八百裏秋波,掛席來遊,三楚風濤攜袖底;

邀太白樓一千年明月,憑欄遠眺,六朝煙景落樽前。

題金陵湖南會館聯

此聯描述了作者從湖南乘船到金陵的遊程,飽賞了這一段的長江風光,那洞庭秋波、三楚風濤、太白明月、六朝煙景,盡收眼底。聯語流暢,文詞秀美,如詩如畫,耐人尋味。

十三經,廿四史,十載寒窗,未脫得那領藍衫,愧把白身偕綠鬢;

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牽著這條紅線,行看黃榜點朱衣。

轎對

同治三年(1864)八月初六,屬甲子年、癸酉月、甲戌日,吳汝綸與同鄉汪姓少女成婚,因對方未覓得佳句,吳一人撰此聯。

上聯述說,自己十載寒窗,博覽群書,至今仍然是藍衫、白身,愧對新娘。

下聯記錄婚事良辰。末一句道出:行看黃榜點朱衣,表示對前途充滿信心。作者果於婚後第二年得中進士,授內閣中書。

唐景崧

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廣西灌陽人,清同治進士。1885年中法戰爭中,曾率兵在諒山大敗法軍,光緒十七年(1891)任台灣布政使,1894年中日甲午戰時,任台灣巡撫,反對割讓台灣給日本,準備自主抗日。日軍占領基隆後,被迫由台灣返抵廈門,後在廈門病死,著有《請纓日記》。

聽百丈濤聲,最難忘鐵馬金戈,萬裏遊蹤真臘棹;

揮滿堂毫翰,果然是錦袍紅燭,千秋高會裴亭鍾。

題裴亭聯

裴亭在台灣台南市。唐景崧任台灣巡撫時建,並題聯於亭柱上。

此聯從“百丈濤聲”聯想到當年的“鐵馬金戈”,遊蹤萬裏,再寫到今日“錦袍紅燭”高會裴亭,字裏行間洋溢著戰事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生動地紀述了作者大半生的經曆。對仗工穩,文采飛揚。

姚密齋

姚密齋(約1840—?),字步瀛,江西貴溪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曾任湖南慈利縣丞,與吳恭亨友善。

舉動即愆尤,常恐己過不聞,獲戾於朝廷百姓;

官民多壅隔,安得下情上達,推恩如父子一家。

題縣齋聯一

此聯旨在強調官民互動,溝通信息,以融洽感情,減少怨尤。誠乃為官者的箴言。

百裏才疏勤補拙;

一官俸薄儉能廉。

題縣齋聯二

此聯是作者實心從政、潔身自好的表述。也可視為作者自畫像。

上聯中的“百裏”,指代縣官,舊時一縣約轄百裏。作者身為縣官,自覺才疏,決心以勤補拙,真是難能可貴。

下聯明確表示,雖然薪俸較低,但儉能養廉。這種觀點,亦可取。

爾室有青天,隻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

群黎皆赤子,唯餘滿腔熱血,時時灑淚到吾民。

題縣齋聯三

此聯生動表現了作者對朝廷的虔誠和對百姓的關愛,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兒孫福;

官非易做,怕聽人說父母名。

題縣齋聯四

上聯明示,為官不能仗勢欺民。作者常為此擔心,如果作了對不起百姓的事,就會損害兒孫的福分。由此可見作者是把百姓的安樂與兒孫的幸福,放在同等地位。

下聯坦言,要做好父母官,是不容易的。作者身為縣丞,深感任重道遠,生怕別人指名道姓罵娘。

此聯是作者從政為民心跡的真實表露,讀之令人欽佩。

淡如秋菊何妨瘦;

清到梅花不畏寒。

自題聯

此聯采用擬人修辭手法,把菊、梅人格化,賦予菊以淡泊名利的品格,賦予梅以清高自傲、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的品格。作者以此作為道德修養的標準。其實,它也是舊時文人雅士的共識。“何妨瘦”、“不畏寒”二詞有點睛的作用。

吳獬

吳獬(1841—1918),字鳳笙,又字鳳蓀,湖南臨湘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任荔浦知縣,光緒二十二年(1896)選沅州府學教授,任敦仁書院山長,參加過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嗣後在各地講學。著有《不易心堂集》、《諺語學》等。

對雲絕頂猶為麓;

求道安心即是宮。

題雲麓宮聯

此聯是作者在湖南高等師範講學時撰。

雲麓宮在長沙嶽麓山山頂,是道教寺觀,道家稱為“洞真虛福地”。

明代吉簡王官長沙時,在雲麓峰倡建寺宇,明世宗嘉靖年間,長沙太守孫複主持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道士金守分來此隱煉,增建殿堂,取名“雲麓宮”。鹹豐初年被毀,清同治二年(1863)修複。抗戰期間,日寇侵入長沙,又被毀,解放後不斷整修。

此聯巧嵌“雲麓道宮”四字,切雲麓宮之名,誠有可取之處,故被廣為流傳。

呂道士太無聊,八百裏洞庭,飛過去,飛過來,一個神仙誰在眼;

範秀才亦多事,數十年光景,甚麼先,甚麼後,萬家憂樂獨關情。

題嶽陽樓聯

嶽陽樓旁有“三醉亭”。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三醉嶽陽樓。上聯以“太無聊”、“誰在眼”,表示對呂道士的蔑視。下聯言範秀才“亦多事”,說甚麼先憂後樂!委婉地表達了對當權者漠視萬家憂樂的憤懣之情。

此聯構思精巧,用語詼諧,幽默中含諷刺,平淡中見新奇。

陸潤庠

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元和(今江蘇蘇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工部尚書,後改任吏部尚書。宣統二年(1910)任東閣大學士,為末代皇帝溥儀之師。卒贈太傅,諡文端。

欲除後悔先修己;

各有來因莫羨人。

自題聯

此聯既是勵己,亦為誨人。

上聯提示要想避免後悔就要先注意自己的品性修養。因為有些過錯,是由於自己修養不夠造成的。

下聯勸誡人們,不要與別人攀比,因為各人的機遇不同,即使是同等條件,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此聯誠為修身養性的格言,讀之受益。

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書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

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同潔,與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裏神仙。

題書齋聯

上聯概括了讀書的真諦,列舉五部經典,讀時各有所取。妙在末句:“最有味書中歲月。”

下聯道出了賞花的樂趣,如能像所列五種花那樣野性、疏淡、高潔、飄芳、流韻,那麼,就可以稱做“花裏神仙”了。

此聯著筆別致,意境清新,蘊含豐富,值得細細品味。

王先謙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晚號葵園,湖南長沙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講、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光緒十五年(1889)回湘,先後任城南書院院長、嶽麓書院最後一屆院長。著述甚豐,人稱巨儒。主要著作有《續皇清經解》、《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莊子集解》、《荀子集解》、《新舊唐書合注》、《水經注合箋》、《五洲地理誌略》、《日本源流考》、《蒙古通鑒長編》等。

賓過喜重逢,同上吳城觀落日;

鄉關渺何處,卻尋衡嶽望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