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主人公一直以罪人的身份出現——她從18歲到60歲,除殺人、叛國外真可謂無惡不作。因此我們自然會問:她為什麼會犯罪?其根源是什麼?
社會環境應該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人生長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他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既與個人因素有關也與社會因素有關。其實主人公最初的品質是正直善良的,她在18歲以前由於過著正常的生活,不存在經濟上的困境和壓迫,所以她表現得是那麼無憂無慮,天真純潔。假如她能一直這樣下去,有正當的工作做,有經濟來源,她一定會成為一名靠誠實勞動而不是靠各種犯罪行為維生的女人。然而事實不是這樣,她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後又落入壞人手裏,從此走上犯罪道路。我們從她的獨白中便可看到其內在心理:
“我聽說在我們的某個鄰國——法國還是別的國家我均不得而知——國王命令說,罪犯被判處死刑、流放或派去劃大船,若留下無依無靠的孩子,他們要立即被政府照管,送入稱為“孤兒院”的慈善機構。他們在這裏被撫養長大,給衣穿飯吃,並受到教育。當適合走上社會時,他們或去經商做買賣,或從事各種服務,靠誠實勤奮自食其力。假如我們國家也有此慣例,我就不會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沒有朋友,沒有衣穿,無援無助。因命中不幸,我未明事理、不知所措時,便陷入深深的困境,走上了醜惡可恥的生活道路,這道路必將很快致人的身心於死地。”
由此可見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完善的成長環境相當重要。今天的青少年幸運多了,絕大多數人吃穿是不成問題的。不過健康完善的環境除了經濟上的保障外還有其它方麵,諸如思想品德教育等。不同的環境會鑄就不同的人,的確如此。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國家在不斷進行著社會環境的改革,比如把若幹年來的收容所轉變成救助站就是一例。這些環境的改善必定會起到很好的作用,雖不能完全杜絕犯罪,但減少大量可能出現的犯罪卻是毫無疑問的。
貧窮和貪婪,是主人公不斷犯罪的另一原因。金錢對於她的墮落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影響最初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無錢。沒有錢你常常會陷入困境之中,這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雖然友情、親情、社會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你度過難關,但畢竟不是根本性地解決問題。人最終還得靠自己。最初主人公本來生活很順利,但不幸那個好心的保姆去世,致使她非常現實地開始麵臨著困境,從此為了生計她便一步步地走上歧途。貧窮使她步入了犯罪的道路。當然我們絕不能說貧窮就一定要犯罪,可年紀輕輕的她當時確實無路可走,否則她是不願意那樣做的。她與那兩個大小公子以及後來與不少男人所產生的關係,不能不說與生活所迫有關。人要吃飯穿衣,這是生存最起碼的要求,此外才能談得上別的。如果說最初主人公是迫於貧窮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話,那麼在她後來已經比較富裕時仍然進行著盜竊活動則是由於貪婪所致。她已經有錢了,已經不為吃穿擔憂了,但還想得到更多的錢財。雖然她也時時想洗手不幹,走上正道,但金錢的誘惑,欲望的驅使,使她欲罷不能。她的這種情形也很具有代表性,不少人犯罪都是與貪婪很有關係的。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是人的一種本性,但一定要在恰當的範圍內采取正確的方式,否則就成了貪婪。本書多處反映出主人公想罷手又無法做到的心理,我們從中看到貪婪的惡性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後果。
作品對於主人公從事盜竊行為的手段和心理也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從而在另一方麵給予了讀者以警醒。對這部分文字一定要正確對待。我剛讀到它們的時候,心想會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呢?會不會讓有的人去學習模仿呢?其實任何東西都要看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它。作者的意圖是顯而易見、值得稱道的:
“另外,我故事的每一個方麵如果給予恰當考慮,對於誠實的人們也許不無益處,讓這樣那樣的人都提高應有的警惕,以防遭到類似襲擊;讓他們與任何類型的陌生人交往時眼睛注意周圍,因為十有八九他們都會遇上某種陷阱。的確,我一生的教訓都應該讓明智而有見識的讀者去獲得,我是沒有資格向他們說教的。讓一個邪惡十足、可恥無比的家夥的人生經曆,成為給予本書讀者有益警示的寶庫吧。”
隻有靠誠實勤勞的生活人才會真正感受到幸福美滿,才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本書傳達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女主人公一生犯下那麼多罪過,經曆了那麼多磨難,還是最後那種誠實勤勞的生活使她步入了人生的正軌。她有了自己的種植園,每年有穩定的收入。遺憾的是這樣的生活來得太晚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們閱讀本書自然應該引以為戒,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有益。假如你不以誠實勤勞為準則,即使一時得利過上所謂的好日子,也終將不會長久。這樣的例子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太多了。所以本書再次對此敲響了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