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我國古代美容簡史
我國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中國美容及美容外科的發展及其悠久曆史在史書記載、出土墓葬、詩詞及壁畫中均有反映。
商紂王時期,已能配製“燕脂”。馬鎬在“中華古今論”中雲蓋起自糾,以紅蘭花汁凝作胭脂,為燕地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狀。此外《詩經展風柏兮》中寫道:“自柏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淮適為容”。所謂“膏沐”就是當時婦女用以潤澤頭發的一種養發護發品。戰國時期的“韓非子顯學”中也記載了“故善毛,西施之類,無益吾麵,用脂澤粉黛,則位其初,脂以染唇,澤以染發,粉以敷麵,黛以畫眉。”上述記載充分說明,在2000年以前,我國婦女已經應用了潤發、護發、畫眉、胭脂以及塗口紅等一整套麵部美容化妝術。
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已經記載了幾十種人們用於養顏、烏發、生眉、固齒等的美容健身藥療方劑。《太平聖惠方》記載了唐代唐德宗之女永和公主用來洗麵的具體方劑“永和公主澡豆方”,說其能起到潤膚香肌、悅澤麵容之效。宋代的《使遼錄》還記載了中藥“瓜蔞”調敷於麵部的“佛妝”配方。北方少數民族在冬季洗麵後,塗上“佛妝”,春至取去。因麵部“久不為風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此種“佛妝”可能也和當代的“麵膜”“倒膜”相類似。中國3世紀的晉代,名醫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用鮮雞蛋清做麵膜,治療麵部瘢痕。以後又有以豬蹄和以鹿角熬成膠體作麵膜的多種方劑和方法的記載。
在我國古代醫藥書籍中記載的美容方劑更是琳琅滿目,其中《普濟方》中有“澤麵紅顏膏”、《外科壽世方》中有“洗麵光彩方”、《醫藥鑒》中有“玉容西施散”、《事林廣記》中有“玉女桃花粉”、《禦藥院方》中有“宮廷去皺三連方”、《奇皺良方》中有“容顏不老方”等,舉不勝舉。這些美容方劑有的至今還被推廣應用,是祖國醫學對世界美容醫學的巨大貢獻。
中國不僅在美容化妝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而且在利用美容外科技術達到美容效果方麵,記載也很豐富。
據史籍記載,在漢代以前,中國即有穿耳戴環的記錄,但當時的耳環是腰鼓形的,稱為“耳鏜”。它是從耳垂孔直接橫插進去,露兩端於耳外,以顯示其美。逐漸發展才出現各式各樣的環吊。中國唐代就有做人造酒窩的記錄,唐詩中有“眉間翠油深,當麵施圓靨”的佳句。
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對美容科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化妝美容、美容外科,以及應用保健品及藥膳等,有的在世界史上可以堪稱是無與倫比的。從所載文獻的曆史時期來看,我國美容始於先秦,興於漢唐到了明清時代,由於封建後期的保守、腐朽,美容外科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