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鎬的柔情敘事
劉富道
這是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個心地善良的村姑,年輕時嫁過兩個男人,按照當地習俗繡過兩件紅肚兜。在江漢平原,在襄河岸邊,女子出閣前繡紅肚兜,於新婚之夜送給新郎。紅肚兜戴在新郎身上,寄托著新娘的情愫,出門可以預防著涼,出遠門不會忘記家鄉。在長篇小說《紅肚兜》裏,紅肚兜像電視連續劇的道具一樣,貫穿始終地糾結著幾個人物的心靈,推動故事一波三折地發展。
一個柔情似水的紅肚兜,表達著溫暖、溫情和溫馨,體現出周元鎬一以貫之的柔情敘事風格。元鎬是襄河當之無愧的兒子,曾經寫過以《襄河一片月》《月照襄河渡》為代表的襄河係列小說,今天的《紅肚兜》應該說更為這個係列增添了奇異的光彩。
周元鎬對於鄉風民俗了如指掌,隨手撚來的一些生活細節,都沾染著江漢平原泥土的氣息。流傳在那裏的民歌童謠,特別是情歌,他裝了一肚子,有些有可能出自他之手,而貼上了民間的標簽。你聽聽——
襄河岸邊一塊田,
郎半邊來姐半邊。
郎的半邊種甘草,
姐的半邊種黃連。
苦的苦來甜的甜。
這一首,很難說是他自己的杜撰,還是從民間淘來的經典。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情歌,反複出現在《紅肚兜》裏,為這部長篇小說烘托出悲劇的氛圍。
小說家周元鎬,同時也是劇作家,他寫小說如同寫戲,擅長設置戲劇性衝突,構成一個個接踵而至的看點。《紅肚兜》裏的兩個男主人公吳天柱、吳天臣是堂兄弟,同女主人公韓孝年又都是青梅竹馬,而韓孝年卻先嫁給了天柱,此舉對於天臣來說顯然有失公平。正值中國內戰期間,兩兄弟一個投奔共軍,一個在國軍效力,一方麵情仇未了,一方麵兩軍交戰各事其主,因此戲劇發展的空間自然宏闊而複雜。小說家的手腕,加上劇作家的把戲,當然就讓讀者有好戲看了。
作為襄河的兒子,襄河的狂放與柔情的雙重性格,元鎬更多地秉承了後者。
本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悲劇,本來我們的女主角的生活已經黯淡無光,本來隨著光陰逝去那塊《紅肚兜》也毫無意義可言,本來主人公們分隔海峽兩岸各自相安無事,元鎬卻手下留情地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在韓孝年餘日無多的時刻,吳天臣終於盼到了“經國公”為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啟綠燈,這個原本破碎得一遝糊塗的親情,有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位“經國公”因為開放“黨禁”“報禁”,還人民以自由民主,在台灣人民心目中成為青史留名的人物。又過去多少年了,而海峽兩岸依然分治,看來人民的福祉,全看政治家們的眼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