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聶守信是位傑出的人民音樂家,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他隻活了24歲。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卻又是極其輝煌的。他是天才,但是,他創造輝煌的藝術成就的可能性,卻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除了我們已經論述過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對他的陶冶之外,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階段,曾給過他重要影響的啟蒙人物,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作者在以聶守信的成長過程為中心線索來組織故事的時候,同時也節奏自然地塑造了眾多的給人深刻印象的其他人物。如母親、木匠邱師傅、小鸝鶯、白希文先生、趙琴仙老師以及其他少年朋友。這些人物與聶守信的成長是無法分開的。這些人物並不是作者隨心所欲的一種點綴,他們都是站在作者對作品整體設計的視野之中的。
聶守信從5歲開始,就表現了對音樂的極大興趣和感受能力。他天性好動、活潑樂觀,而他對音樂的喜愛,又得到了識文斷字、淳樸善良的母親的理解和支持。木匠邱師傅的一支竹笛,可以說是開啟這位音樂家藝術覺醒的一部教科書。這位淳樸的木匠師傅,也就是這位音樂家藝術上最初的啟蒙者。
童年的聶守信固然有過自己的歡樂,他從母親、木匠邱師傅那裏都得到了人間的種種最值得讚頌的感情,從小鸝鶯、屈兒那裏得到過最純潔的友誼。然而腐敗的社會,貧困的生活本身給他的教育和啟迪也許是更為深刻的。
14歲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在他藝術事業上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就是白希文先生。是這位嚴峻奇特的混血外籍人,使年輕的聶守信第一次懂得了什麼叫音樂,他也第一次受到了正規的音樂啟蒙。但是,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更為重要的轉折,卻是他知道了趙琴仙老師之後。是這位思想革命、敢於行動又視死如歸的革命者,使他更加清醒和成熟起來的。他童年時代幻想過,少年時代尋找過,也破滅過,但他卻沒有沉淪過。在遠離革命中心的邊寨城市,他盡力地在尋找著自己的道路和值得投身的位置,這一切都不能不說與趙琴仙老師有關。
作者在展示主人公人生曆程的時候,並沒有去淨化他,而是多側麵、多角度地塑造了他。聶守信自幼就是個多情善感的人,這種性格更多地賦予了他音樂家的氣質。然而,作者也沒忽視這種性格的另一麵。在困惑痛苦的時候,聶守信也表現出了某種年輕人不可避免的脆弱,甚至是可笑的無病呻吟的感歎。但是,這些幼稚的孩子氣的性格,不僅沒有絲毫損害主人公的形象,而恰恰使這個形象充滿了血肉感,使人更加感到親切真實。
在刻畫聶守信這個形象的過程中,作者並沒有僅僅寫他藝術上的早熟和超人天才,而是著重地寫了他的思想曆程和情感變化。我覺得作者這樣處理,是找到了人物心靈中最重要的內核。不難想象,一個即便是再有藝術才能的人,倘若他沒有同人民像水乳那樣融為一體,沒有體驗過血與火的鬥爭洗禮,那麼他又如何去理解,如何用藝術去表現威武雄壯的人民鬥爭呢?因此,細致地描寫了聶守信參加學生運動,在痛苦中不安地尋找出路,甚至參加過範石生的學生軍,最後又逃離部隊返回家鄉,這些筆墨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豐富了。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一次的丟失和尋找,正是一切奮進青年不可避免的人生曆程。最後,由於五華山執政府的通緝追捕,聶守信不得不離開了他童年、少年時代生活過的,他無限熱愛的故鄉昆明。但是,在這裏,他卻完成了人生重要的第一階段的冶煉,他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在這裏鑄成了。作者雖然沒有再現聶守信輝煌的後五年生活,但他輝煌的人生卻是在這裏開始的。通過作者向我們提供的東西,我們似乎完全可以想象,主人公在最後五年裏,是如何參加上海反帝大同盟,如何參加中國共產黨,如何寫出了《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樂章,第一個在音樂中塑造了無產階級的形象,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的。因為這也誠如作者所抒發的那樣:“作為天才的音樂家,他從未得到過正規的音樂教養,然而,故鄉的紅泥土給予他的是天才音樂家們未必都能獲取到的另一種教養:它是大自然無比豐富的音響和色彩;是人世間的歡樂和苦難;是烈火、風暴和血的洗禮;是愛情的甘甜和死亡的黑色的體驗。”這一切正是他成為傑出的人民音樂家重要的藝術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