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火藥的故鄉,這是眾所公認的事實。那麼,我國古代火炮究竟發明於什麼時候呢?對此,學術界的說法很多,分歧頗大,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發明於7世紀說。恩格斯在1857年給《美國新百科全書》寫的《炮兵》條目中說:“據帕拉韋先生1850年在法國科學院的一個報告中所引證的中國某些編年史資料看來,在公元前618年就有了火炮。”又說:“但不管怎樣,火藥和火炮在軍事上的應用,看來中國早期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因為隻是到公元1232年才確實第一次大量使用它們。”在恩格斯看來,中國在公元前618年就發明了火炮,公元1232年大量使用了火炮。
二、發明於13世紀說。《辭海》(1979年修訂本)“火炮”條首先闡述了火炮的定義:“口徑在20毫米以上,用火藥的爆發力發射彈丸的重火器的通稱。”接著說:“唐哀帝時,鄭璠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曾‘發機飛火燒龍沙門’。這種發機飛火就是當時的‘火炮’。到13世紀中國製造出了發射鐵彈丸的管形火銃。
發射時,從點火孔裝入引線,從銃口裝入火藥和彈丸,用火點燃引線引著火藥,把彈丸射出,這已是真正的火炮。”
三、發明於北宋說。周緯在《中國兵器史稿》中認為:“北宋時代,中國製造火藥已有成法,所製火炮已能應敵有效。……惜乎宋代火炮可聞而不可見,殊鮮實物可圖也。”周緯認為我國北宋時代已有“應敵有效”的火炮。李待琛在《槍炮構造及理論》中說:“我國火器之起源甚早,而火炮之使用似自宋始,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蒙古軍攻金汴梁,金人曾用火炮卻之,是為火炮最古之記錄。”他認為古代火炮最早出現在宋寧宗嘉定八年。齊思和則認為我國古代火炮肇始於唐末至北宋。《化學發展簡史》認為:“到了北宋末年,人們創造了‘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
‘霹靂炮’一炸,聲如霹靂,殺傷力較大。公元1126年李綱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對開封的圍攻。‘震天雷’是一種鐵火炮,它的外殼已不再是紙或布殼、皮殼,而是鐵殼。鐵殼的強度遠較紙、皮為高,點燃火藥後,蓄積在炮內的氣體壓力增大,爆炸時威力增強。《金史》中描述說:
‘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以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該書則認為古代火炮始於北宋末年的“震天雷”鐵殼火炮。曹元宇在《中國化學史話》中說:“北宋末期(1125~1126)金人攻北宋首都開封,宋人就用火箭、火炮來抵禦……關於火炮,在宋、元史上記載極多。這些炮威力很大,當然不是投擲的古炮而是用火藥發射的炮了。大約到元末(14世紀中期),這種火炮就有‘飛炮’、‘鐵炮’、‘銅將軍’等等名稱。”曹元宇顯然也是持古代火炮發明於北宋說。
四、發明於元朝說。《我國火藥的發明和使用情況怎樣?》中談到:“13世紀時,有人製造了一種管狀火器叫‘突火槍’,用竹筒做槍身,內裝火藥和‘子窠’,這是現在所知最早能發射子彈的火槍。多裝火藥就能增加殺傷力,但竹筒抗壓力低,無法勝任,後來就用金屬做外殼。這種金屬管狀火器叫‘火銃’。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一門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鑄造的銅銃,長35.5厘米,重6.94公斤,銃口內徑10.5厘米,銃膛深為銃身的4/5.這門銅銃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中國軍事史》在論述拋射性火器時也持此說,說它“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尚未發現比它更早的金屬管形火器”。並將它編排在管形火器小型火炮類中敘述,顯然認為元至順三年所鑄的銅火銃是古代最早的火炮。
由此看來,要揭開我國古代火炮發明年代之謎,首先要明確古代火炮的概念,在發明年代斷限上,要注意必定是我國軍事上最早使用火藥的年代以後,隻有在此前提下,方能正確鑒別史料,去偽存真,找到症結之所在。此外,考證發掘古代火炮實物,也是一個重要方麵。
漢武帝開拓西部漢武帝即位後, 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曆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