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漢景帝陽陵未解之謎(1 / 1)

公元前157年,西漢第四代皇帝劉啟即位,後世稱之為漢景帝。他統治期間順應曆史潮流的發展,推崇“黃老之術”,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西漢王朝在初步發展的基礎上走向了繁榮昌盛的高峰時期。漢景帝因此而被後世史學家稱頌不已。

景帝雖為一代明君,也不能走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修建陵墓的老框框。公元前153年,為當朝皇帝漢景帝與其皇後王氏修建陵墓的巨大工程開始了。這項工程的主要勞動力就是從全國各地征發來,被稱之為刑徒的囚犯。這個特殊的墓地埋葬的就是修建陵墓時受盡折磨而死或因不堪淩辱而反抗被處死的囚徒。

截至1994年底,陽陵考古隊先後發現葬坑、建築遺址數座。陽陵以其規模宏大、撼人心魄的豐富文物遺存而轟動一時。

其中,大批排列密集卻整齊有序的彩繪陶俑,仿佛一支久已潛入水底的水軍突然浮出水麵,其場景令人震撼。

根據陶俑身上的遺跡來看,當時的陶俑應當有木製的雙臂,並戴帽著衣。執戟佩劍,一副軍士裝扮。這些陶俑雖然形體較小,高約60多厘米,僅及真人的1/3,但其整個造型比例適度、體形勻稱、刻畫細致、工藝精湛、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特別是陶俑的麵部表情豐富多樣、頗具個性。

有的麵容清秀、稚氣未脫,透出一股少年特有的率真坦誠之氣;有的闊臉寬額、濃眉大眼、棱鼻厚唇、表情安詳沉穩,給人以憨厚老成之感;有的麵龐圓朗、細眉鳳目、長相秀氣,但卻抿嘴不語、若有所思,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有的雙眉緊蹙、眼含憂愁,也許是長年離鄉戍守,又很久沒有聽到家人的音訊,濃鬱的鄉愁不由得使他愁眉苦臉;有的微微頷首、雙目細眯,露出一絲略帶羞澀的笑意,大概他們在回味與心上人相聚的美妙時刻,那種天使般純潔而稚氣的笑意不禁使人怦然心動。

從總體上來講,這批陶俑大多臉龐豐潤、目光平和、表情愉悅,蕩漾著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那種少年的稚真純情、中年的持重練達、故園難投的如煙輕愁,尤其是那種發自心靈深處的含羞微笑稍縱即逝。

但漢代工藝師們卻將這些難以捕捉的美好情感,用匠心獨運的生花妙手塑作了永恒的藝術品。

考古隊員們經過觀察和初步研究後確認,陽陵從葬坑的這些陶俑當初可能是在西漢京城中的專門手工作坊中統一製作的。近年來,在位於今西安市城區西北的漢長安城中的一處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此類陶俑。這可能就是當年製作陶俑的作坊遺址。陶俑在作坊中的工藝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先選定合適的陶土,經過篩選、淘洗使之更為純淨,然後將之和為幹濕軟硬適度的陶泥,再將之壓嵌進模具內。

當時的模具分為頭顱、軀幹、腿、腳四大段,陶俑的主體部分壓模成型後再將諸如鼻,耳、陽具等小部件粘接上去。

並將鼻、耳、肛門等人體竅孔插成很深的孔洞。為了避免模製出的陶俑千人一麵的弊病,工匠們還對其麵部進行了捏、塑、刻等藝術加工,使同模的陶俑形象各具情態。待陶俑粗坯製作完成後,將之放入窯內燒烤,使之變為堅硬的陶質。出窯後,首先在陶俑肩部預留的貫通兩側的圓孔處安裝帶有關節並可以活動的木製臂膊,然後再根據真人身體每一部分的實際情況為其繪彩。譬如陶俑的頭發、眉毛、眼睛、胡須等繪為赭黑色。而其顏麵、軀體則繪為橙紅色,值得一提的是,工匠們在繪彩時,對陶俑的麵部又進行了劃、抹、繪等進一步的深加工,使之更加生動逼真。至此一件陶俑的基本造型就算完成。接下來的工作是根據需要給陶俑穿著服裝。例如陽陵從葬坑是按軍陣設置的,其中需要大量的軍士俑,於是作坊裏那些已經完工的陶俑便被穿上戰袍,披上鎧甲,雙手執戟擁盾,裝扮成一副英武雄壯的武士形象,至此陶俑的工藝程序即算徹底完成。然後按當時軍隊的建製放入從葬坑中。

今天,當人們饒有興致地步入陳列館,觀賞那些神奇瑰麗的文物珍寶,領略感受大漢神韻的時候,不知是否能夠體會到古代璀璨奪目的瑰寶上浸潤的辛勞、汗水乃至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