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葬在我們中國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廣闊,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因而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這些岩葬的安葬場所、它們的形製、它們的喪葬禮儀習俗以及使用這些葬俗的民族集團本身的文化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並形成了種類紛繁、形形色色的岩葬。由於年代的久遠,許多使用岩葬的民族相繼離開了他們原來聚居的地區,有的民族更是從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所以這些千年的古跡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岩葬因為它完全不同於那種用水處理屍體的水葬、用火處理屍體的火葬、用風處理屍體的風葬、用鳥食處理屍體的天葬、用人食處理屍體的人腹葬,也完全不同於中國漢族人傳統的土葬。土葬是用土處理屍體,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最終將屍體用土埋入地下,土是放置屍體的場所,土是死者的歸宿。岩葬的共同之處是用山岩來處理屍體,最主要的特點是最終將屍體葬在懸崖峭壁之上或葬入洞穴岩腹之中,山岩是放置屍體的場所,山岩是死者的歸宿。
在岩葬中還可以分為三種大的不同類型,這就是崖葬、崖墓葬和岩洞葬。使用這三種不同類型岩葬的人類集團不但存在著葬俗上的差異,而且在文化和民族歸屬方麵也存在著差異。
所謂的“崖葬”,顧名思義是一種將屍體安葬在懸崖峭壁上的葬俗,所以也有人將這種崖葬稱為“懸棺葬”。這種葬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將安葬的場所基本上都選擇在岩石山體的懸崖峭壁上,而這些懸崖峭壁又基本上都是麵臨江河。那麼在這些懸崖峭壁上,我們的南國先民們又是如何來安葬他們死去的親人?據統計,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崖洞葬。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洞的洞口一帶。在懸崖峭壁的下麵,當我們翹首仰望時,一般是可以看見盛屍的木棺。對於這種放棺的洞穴,有時候要稍微加以修整,這主要是將洞的底部壘築填平,或者加設木杠,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崖緣葬。崖緣就是指懸崖峭壁的邊緣。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縫中,或者安放在由天然岩石層理自然形成的狹長平台形狀的崖陰和崖墩上。當我們在懸崖峭壁的下麵翹首仰望時,這些木棺基本上都可以看得見。當然,它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些崖縫和崖墩有的也要稍微加以填塞、架木和修整,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懸棺葬。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孔,釘入木樁,再在木樁上放置木棺,一般是在23個木樁上放置一具木棺。因此,人們也將這種葬法稱為“崖樁葬”。我們站在懸崖峭壁的下麵可以望見木棺的底部,這是真正的“懸棺而葬”。這種葬法可能也是從崖緣葬發展而來。最初,人們隻是尋找那種理想的崖縫而直接放棺。後來,人們又在崖縫間填塞架木,用以放置木棺。最後,人們幹脆就直接在崖壁上鑿孔打樁,用來放置木棺了。
而崖墓葬呢?就是將人死後葬在崖墓中。而一般所說的崖墓,就是在山崖的壁麵以90度角向山腹內開鑿成墓室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墓穴。這種墓穴的規模有大有小,相差懸殊,墓穴的形式也有各種差異,但總的來說它們都是仿照人們生前的居室、宅院而開鑿的。崖墓有的是開鑿在十米或數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也有的是開鑿在緩緩的山坡上。崖墓基本上都是選擇在以砂岩構成的山體上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