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羅布泊之謎(1 / 1)

羅布泊,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東部,西起塔裏木河下遊,東至河西走廊,南鄰阿爾金山,北到庫魯克山。其自然條件極其惡劣,不僅沒有人煙,就連生物也難以生存。

羅布泊是個神奇的湖泊,我國古代史書上記載著,它曾是一個神話般的文明古國樓蘭的所在地,國外也有種種關於樓蘭王國奇妙的傳說。多少年來,人們對這個地區一直了解很少,一些中外學者雖然對羅布泊有很大興趣,但真正敢闖入該地區的探險考察者,卻寥寥無幾。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去羅布泊考察,從沙漠南部進入該地區,途中死了3個幫手、7峰駱駝,他本人死裏逃生,隻穿一條褲子狼狽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當地農民救了性命。回國後,他寫了《長征記》一書,記述了那次去羅布泊的可怕經曆。

羅布泊古稱蒲昌湖,又名鹽澤。在曆史上,它曾接納從塔裏木盆地流來的眾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裏木河、孔雀河和車爾臣河;東部主要有甘肅的疏勒河。所以,蒙古語稱它為“羅布諾爾”,意思是“彙入多水之湖”。

羅布泊是我國著名的鹹水變遷湖,曾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因這裏發生過許多離奇事件,而被稱為“神秘之地”。據考察,2000多年來,由於湖盆內部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的變化,它的位置和積水輪廓,曾經曆了三次大的變動。距今最近的第三次大變化,大約在公元13世紀,隨著我國西北地區氣候變幹,流入羅布泊的水量大為減少,湖泊麵積不斷縮小,一直延續到近代,羅布泊麵積縮小到了最小的程度。1930年,我國陳宗器等人到羅布泊測量,當時湖水麵積為2000平方千米,南北長1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形狀如人的耳朵。

今日的羅布泊,湖底已幹涸,殘留的湖水也很淺,沼澤連片,人若誤陷其中,不能自拔。沿岸裸露的湖底,布滿鹽層,有的地方堅硬的鹽峭聳立,如石林一般。鹽峭都是正多邊形的結晶體,高達80厘米,直徑50厘米,上部周圍翹起,中間凹下,好似荷葉,地麵沙堿土下麵埋藏著鹽的大塊結晶體,以及豐富的鉀鹽、石膏、鎂等礦物。

羅布泊在曆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帶。那時,來往商旅、遊客穿過這個險惡地區,經常因饑渴而死,被人們稱為“死亡之地”。我國唐朝著名的大旅行家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也曾走過這一段路程。據說,他 到了瓜州(今甘肅敦煌)以後,聽到人們對羅布泊的介紹,跟隨他的幾個人都不敢再繼續西進了,於是,玄奘一個人帶著別人贈送的一匹老馬,毅然走進這個可怕的地區。在茫茫無際的大沙漠中,他苦熬了幾天幾夜,並且迷失了方向,在布滿鹽層的湖底轉來轉去,找不到出路,眼看幹渴得就要一命嗚呼了,幸虧那匹老馬把他馱到一個有泉水的地方,才死裏逃生。世世代代,不知羅布泊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直至近代,中外探險者們還把這裏視為畏途。

1980年6月,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同誌來羅布泊地區考察,中途斷水,為了節省開支,不用飛機空運淡水,他隻身一人冒險尋找泉水,不幸犧牲在羅布泊附近的茫茫沙漠中。為表彰彭加木同誌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中國科學院已在他遇難的地方樹立了紀念碑。羅布泊是中國和亞洲大陸的幹旱中心、塔裏木盆地積水和積鹽中心、沙漠分布和風沙活動中心、古代人類文明活動中心。對於羅布泊科考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羅布泊,是一個地質學的實驗室,第四紀地質的許多科學問題,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滿意的答案。

19世紀中葉以來,羅布泊及其鄰近地區成為了科學界探險和考察的熱點區域。馬可·波羅、斯文·赫定、彭加木……中外探險家在這片“死亡之海”中視角不同的觀察,導致了一個世紀的學術爭論,並留下眾多科學上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