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麵舞台時期,開演前一些演旦角的男旦,通常得打扮好了,站在舞台兩側直立上好一陣兒,供那些有閑有錢的看客品頭論足、汙言穢語說上好半天。這叫做“站台”,是當時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另外,當時摟上前排有包廂,最有錢的看客坐在裏邊,青年俊美的男旦得主動送上門去,在開演前和看客調笑半天,散戲後再跟著去酒樓胡鬧。
昔日演出和今天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當晚進行的“戲”,並不是一個固定之“物”,而是可以隨著進行的過程做出一些“隨心所欲”卻又“不逾矩”的變化。
有時是淺層次的“戲”。“角兒”今天體力好,平時“旋子”隻翻20個,今天他卻要翻30個,台底下自然覺得“來著了”,於是給他喝彩。
有時是即興逗哏,一個曾和譚鑫培、譚小培合作過的醜角,又和譚富英合作,於是禁不住說了一句:“我都伺候了你們家三輩兒了……”於是招來台下一陣哄笑。
還可能有的,是那種真正的藝術創造。比如梅蘭芳與俞振飛合演《斷橋》,梅扮演白娘子,當他用力去戳許仙額頭時,可能力氣稍微大了一些,俞振飛身子後傾——估計有可能要摔倒。梅見狀急忙伸乎去攙,及至攙住,再一想這個冤家,我攙他做甚!於是再向外輕輕一推。這裏的“一戳、一攙再一推”,就構成了這出《斷橋》中的經典之筆,以後全國各個劇種演出《斷橋》,就全都少不了這個動作了。
戲與戲園子比翼著發展。結果是原來的戲園子沒了,原來的戲也“沒”了。但是站在今天劇場的角度回想當年的戲園子,不能不讓人感慨;從今天的戲劇觀去回想昨天的戲,也不能不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