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胡適七十一歲時(1 / 1)

胡適一生對京劇的看法,有過一個“三段式”的轉折過程。早年在上海,他看過海派京劇藝人演出的京劇,為某幾位演員題了詩,還拜了唱旦角的藝人陳祥雲為師。沒過多久,他就去美國留學,在觀看了一些西方話劇之後,對京劇的態度馬上就改變了,認為京劇也應當改成不唱不舞的樣子。回國之後,他的觀點變本加厲起來,公然寫文章稱京劇的臉譜、用嗓、台步、武把子、唱工、鑼鼓、跑龍套等等,都是應該廢除的“遺形物”或“遺蛻”。盡管在1929至1930年期間,胡適和梅蘭芳有過一段接觸,使他對京劇的看法稍有變化;但是很快他又回到了原來的立場,仍然聲明“舊式的歌舞是曆史的遺蛻,音樂是粗陋的,歌詞是粗陋的,所以表現感情也是粗陋的。如果中國戲有改良的可能,就不妨從廢除武行下手”雲雲。

胡適晚年從美國回到台灣蟄居,心境苦悶。奇怪的是,最初在上海欣賞和學習京劇時,心境也同樣是苦悶的。老來再度的苦悶,使他再度對京劇發生興趣。1961年他71歲,適逢美國博物院的負責人凱納齊去訪問他,言談中議及該院陳列的鴉片煙槍和裹小腳,原來是當作中國的國粹看待的。胡適認為應予更換,說“京劇才是中國的國戲”,建議換一些京劇的道具去那裏陳列。隨後,他陪同凱納齊訪問了齊如山,作了學術上的交談,並觀看了齊如山家中的京劇道具的模型。這時,他再不提它們是“遺形物”或“遺蛻”了。

同年,台灣發生了一件比較引人注目的貪汙案,胡適正因病住院,卻聯想起京劇老戲《四進士》,認為這是反映古代官場貪汙比較深刻的一出好戲。他忽然激動起來,先是讓學生代擬了一封信稿給齊如山,麻煩齊代為找尋一個完整的《四進士》劇本;隨後,他又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他親自動筆寫信請齊幫忙。齊也很快帶來劇本並會晤了胡適,雖然齊所帶來的劇本並不能完全消除他對京劇的某些成見,但多年以來對京劇和京劇人物所存的隔閡,畢竟是消除了很多。

胡適一生為什麼會對京劇產生這樣一個“三段式”的看法?我覺得,不妨從文化觀上尋找原因。早年在上海,未來還是一張白紙,塗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接觸西方之後,在很大程度上崇拜西方文化,一下子持續了幾十年。長期居留國內的一些文化人,也有和胡適相似的經曆——早年崇拜國粹,一經“五四”運動的洗禮,頓時視國粹為大敵。胡適居留美國的時間很長,持有這種觀點自然就不奇怪了。奇怪的是這些文化人的晚年,特別是那些流落異邦的人,都會從心底浮現出一種落葉歸根的感情。這種心境常常能超越政治態度所帶來的障礙,首先在文化最基本的問題上徹底改變立場。次年,齊如山又送了一本他所著的《國劇藝術彙考》給胡適,胡適當即又發了一通感慨:“我們京劇的劇本,沒有一出是有價值的,像《四進士》,算是京劇中最好的。”12天之後,胡適就逝世了。

胡適對京劇態度的轉變,與本世紀中國文化的新舊更迭有直接聯係。歐風東漸,使得那個時代的一整批學人全都興奮起來,恨不得一股腦兒把中國的舊學統統掃倒。這種風潮體現在每一個學人身上,經常表現為20多歲陡然萌生,一直要延續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存在環境產生巨大變化時為止。胡適中年流落美國,晚年又折回台灣,他有過很得意的日子,也有頗失意的時節。今後在重新評價胡適時,如果能對他在京劇態度上的變化再研究得深透一些,相信會對今後的學貫東西者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