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票友菜與會議飯(2 / 2)

“票友菜”或許還有第三個特點,那就是經得住文化上的“咀嚼”。票友自幼要像一般小孩那樣上學,大了得有安身立命的本職工作,因此常常缺乏演員的“幼功”。但他們首先是自己那個行業中的人,到京劇界來隻是“玩票”,隻是追求一種積極的休息,因此心態比演戲掙錢養家的演員自由得多。而且因為不經常演出,票友每演一次總帶有新鮮感和創造欲,不像那些演“油”了的演員,一遍又一遍地進行重複勞動。還有,票友身上嘴裏的功夫或許趕不上演員,但在談戲、品戲方麵可能比演員的所能更加熱鬧也更加“得味兒”,原因是票友的文化修養一般較演員為高。至於“栗友菜”,可能在原料的選取、刀功的純熟等方麵趕不上專業人員,但是在整個菜肴的製作機理上,常常帶有文化層麵上的突破意義。“一招鮮”在廚師身上,可能表現為某一具體的技巧超群;而票友的“一招鮮”,首先表現於能從飲食文化上出奇製勝。具體講,“票友菜”不僅在吃的當時能掀起研究熱潮,而且事後“回味”久遠,連想起來都覺得過癮。像王世襄先生這篇談吃的文章,不僅文字具有“色、香、味”,而且行文涉筆成趣,隨意的幾筆就讓人反複咀嚼,越想越覺得“絕門兒”。比如他講“海米燒大蔥”這道菜,“此是當年譚家菜的常客金潛庵先生愛吃的菜,據說淵源於淮湯菜,不知確否。個人的經驗是如請香港朋友吃,海米須改為幹貝。因為香港海味太豐饒,海米被認為不堪下箸之物,難免一個個拋出來剩在碟中。還有此菜隻宜冬季吃,深秋蔥未長足,立春後蔥芽萌發,糠鬆泡軟,味、質變矣。”這段話從源流講到要因吃客的不同有所區別,最後又講到選料問題。試問今天的京劇界,有哪些位專業演員能夠按照這些講究去對待藝術?有這樣的“器識”的演員是有的,但真的要在演出中實行卻非容易;相反,票友中得此三味者頗多,而實行起來也因從容而認真。我不敢要求把王先生的“海米燒大蔥”列入“會議飯”的菜單,但是也希望今後的“會議飯”能稍微活泛一些,哪怕一天隻“活泛”一頓,或者隻在“接風”和“送行”時“活泛”兩次。誠然,會議中的主要議題是要在會議中解決的,“會議飯”本身的價值不能過高估計。但也不必太絕對,尤其是有關文化方麵的會議,“會議飯”弄好了也可以達到會議本身達不到的作用。“吃”可以引發、活躍若幹會議上的呆板議題,並且可能在品味中獲得新的思路。由於這,我建議會議的舉辦者不妨在“會議飯”上動動腦筋,其結果會打破舊的格局,卻不一定多花錢。

本文我談了許多關於“票友菜”的體會,實際“票友菜”就可以等同於“票友”演的戲。的確,票友一旦把戲演好了,有時真能比專業演員為佳。當然,這僅僅是就其中的“道理”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