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觀眾除了觀看舞台上的戲之外,還事先(或在觀摩舞台演出的同時)從更廣闊的“舞台”上,領略到更隨意、更活潑也更深邃的“戲”。而舊時代城鄉的各種廟會,本身就是這樣一個較一般戲劇舞台更大的“舞台”。

廟會的遊逛者,都是具有鮮活特色、各式各樣的“現代人”。而廟會上的各種商業、飲食業和演出活動,雖然同樣具有鮮活的特色;但在逛廟會者看來(包括人和物),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古代人”。兩種鮮活彼此映襯著、撞擊著、交彙著。此外,在同是逛廟會的“現代人”之間,彼此也互相欣賞著、比較著和衝突著。這大約就是昔日廟會的活力所在。京劇的觀眾和準觀眾,在逛廟會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為今後真正的“進入京劇”做好準備——他們在廟會上獲得的那種感覺和氣氛,將有助於消除猛然進入劇場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突兀的、橫亙在現代生活與古典藝術之間的障礙。在廟會上“工作”的人(指各種攤販和演出曲藝、戲曲的人),本身則帶有兩重性——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當進入了自身的“角色”時,就成為廣義的古典大舞台上的“演員”,就是古典的;當抽身出來,以旁觀者欣賞其他廟會“演員”時,就又變成現代的了。

廟會上出售各式各樣的小商品(包括民間工藝品),演出各種曲藝和戲曲(其中也包括“格律”不甚嚴謹的京劇),所有這一切都呈現出一種“粗加工”的形態。京劇的觀眾看了,就可以拿它們和劇場中的京劇比較,可以在它們的基礎上去理解京劇的“精加工”。比如,廟會上的大鼓曲目有許多是京劇中也表現的,角度不同,重心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同。但一般來講,京劇的表現力往往是其他藝術形式望塵莫及的。被其他藝術形式“咀嚼”過的,京劇常常還有“再咀嚼”的餘地。魯迅說“破帽遮顏過鬧市”,實際上京劇有不少著名演員也喜歡“破帽遮顏”進入廟會,為的隻是不被崇拜自己的觀眾發現,能夠從容地進行“再咀嚼”罷了。但是,已經被京劇“咀嚼”過的,其他藝術就沒辦法“再咀嚼”了。這,大約也是京劇觀眾、演員喜歡逛廟會的原因之一。

在昔日的城鄉,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哪怕是乞丐,乞丐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職業。但逛廟會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把自己從既定的職業中“抽離”出來,即使是乞丐來到廟會,也不會單純為了要飯。逛廟會者多是以普通人的身分出現,下意識帶著原先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觀念。他們隻是希望從廟會中尋找童心,因為許多人的童年都是在廟會度過的;同時,也是為了尋取休息、陶冶和滋潤。逛廟會的人通常不帶什麼功利目的,就是為了玩,為了消遣。事實上,不帶目的反倒獲得了目的之外的“目的”——那就是“營養”了自己的性格,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具有厚度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