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8.一腳門裏,一腳門外(1 / 1)

對“戲”來說,任何人都是一腳門裏,一腳門外的。

什麼是“戲”?狹義來講,就是舞台上的矛盾衝突,以及通過衝突顯現的人物性格。廣義來說,就是生活中的各種事件,以及通過事件反映出來的人物個性。在這個社會上,可以有不聽京劇的,但沒有不接觸廣義戲劇藝術的。廟會上的曲藝說唱當中就有“戲”,哪怕聽現代歌曲,像《十五的月亮》,也不妨視為某出戲中的女主角在獨唱。

人生在世,總是在戲外的時候多。打娘胎裏一落地,誰也不會直奔戲園子。都得老老實實在“戲”外呆上一個很長、很長的時期。人在這個時期中慢慢懂事,逐漸成人。“成人”的過程就是逐漸看“戲”、懂“戲”的過程。我這樣認為,不看戲大體上也能成人,但是成不了“好人”。這裏的“好”不是“壞”之對立麵,僅僅是“優秀”的意思。如果能在懂事之後適當地看一些戲,是會有益子自己的成長的。年紀很小時可能看不懂京劇,因為京劇的藝術密碼過於複雜。為什麼梨園行常常“世襲”?就因為梨園裏的孩子,從小就在大人的幫助下,能夠正確地解析密碼,等到大了之後當上專業演員,他們又能創造合乎傳統規格的新密碼。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就沒有這個條件,因此大多數人隻能從欣賞密碼較簡單的當代藝術入手;等大了些,或許再循序漸進,逐漸步入古典藝術的殿堂(其中就包括京劇),去了解和掌握較深層次的“戲”。密碼有深淺,“戲”也有層次。

“戲”的功能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變化。少年時,多是愉悅感官的一種舞台行為,“好看”就是“漂亮”,“逗樂”或“好玩”。大一些時,如果已經投身社會、正處在蓬勃進取的關鍵時刻,那麼此時看戲,就自然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相似者”(或影子),如何奮起搏擊,如何取得最後的關鍵性勝利。如果奮鬥有年、已經身心疲憊,那麼看戲的目的就是休息,至少也是一種調節。他就不再願看到戰歌高揚,而希望輕歌曼舞拂拭耳目。如果到了離退休的老年,已經沒有進劇場的精力,那麼他通過收音機或電視機看上一眼(甚至是聽上一句半句)——未必是新戲,常常隻是熟悉的劇目中的一個唱段。為什麼會這樣?似乎昔日的生活對他已經足夠,他隻要溫故而知新就行了。我這裏指的是那些頤養天年的老人,而不是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指揮戰鬥的人。如果是前者,他生活的最大目的,就是總結自已的一生,深化自己的認識,而如果在這時適當聽一些戲(特別是京劇和昆曲),就容易取得從文化的層麵溫馨和愉悅自身的結果。“名字上就有戲”的特殊文化現象,通常就發生在老年。

人的一生,就是“一腳門裏”又“一腳門外”的一生。在“外麵”時,散碎、淩亂,但又樸素、真實;在“裏麵”時,集中、強烈但又精致、靈巧。外麵是滾滾江河,裏麵是象牙之塔。外麵是雲蒸霞蔚,裏麵是毫米微雕。外麵是鬧市人流,裏麵是蒙麵口技……對比才有味道,品嚐才有感覺。人生,常因此才五色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