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觀眾聽戲的一生,大約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認證的階段,後期是反芻的階段。

認證什麼呢?就是把幼時從前輩那裏聽來的種種審美經驗一條條、一項項地加以分析——哪些是對的,哪些不太對,哪些應該根據現在的條件加以改變。

比如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演傳統老戲(尤其是《三岔口》、《擋馬》一類武打戲)時,真是精彩絕倫。但用在某些新編大戲當中,顯然就不合適。某些需要有近景和中景的場次,如果仍是“一桌二椅”,就顯得太寒酸簡陋了。但是如果增加了大量表現場合的近景、中景,是否又會與虛擬表演發生矛盾?

比如“話劇加唱”,這在北派京劇中是截然要反對的,但南方早就有這個傳統,南方的京劇迷早就習以為常,新一代觀眾也十分歡迎。您又怎麼辦?

比如“戲箱製度”,不分什麼朝代、什麼民族,都以這一份明代的改良裝為基礎的“戲箱”去應對。這樣做的早期原因可能是因為窮,無法根據特定的朝代和民族去製作新的戲裝。但是久而久之,“窮對付”也產生出意想不到的妙處。——形成了一整套動作舞蹈、武打的程式。刀怎麼使,槍怎麼用,水袖怎麼耍,厚靴底怎麼亮——每一件都有自己特定的“套套兒”,並且為觀眾所喜聞樂見了。如果您有足夠的錢去製作另外的服裝,好不好耍成問題,觀眾認可不認可也同樣成問題——或許還是第一位的問題。

新一代觀眾的認證和反芻不是截然分開的,認證的後期往往也就是反芻的前期。因為伴隨認證的進行,觀眾的自我感覺日漸良好,自信心也日漸增強。到這時,他們就勢必要用自己的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掌聲,去影響台上的演員和台下比自己更年輕的觀眾。掌聲並不是萬能的,於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著書立說,就四方遊說……

比如“如何認識京劇的功法”。傳統的辦法是在幼年打好基本功,諸如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功、翅子功、翎子功等,青年之後再係統地掌握四功五法……這樣做夠不夠?半個世紀以來,還曾有齊如山、張庚、焦菊隱、黃佐臨、阿甲等位從更高的境界窺探組成京劇的基本大法,但京劇界沒有重視,更沒有實施。

比如“如何培養下一代觀眾”,我們隻是祈求於“從小抓起”所需要的各種物質條件。這些都屬於硬件,也是需要的;但引導小孩子進入京劇,有沒有一條比較而言是“最佳”和“最節省”的路線?我以為是有的,於是寫了《京劇娃哈哈》一書。我以為這是軟件。要想讓京劇對社會起到有益的作用,就得一手抓硬件,另一手抓軟件。從今天的情況看,軟件似乎被忽視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