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盧勝奎和“三國”戲(1 / 1)

“三慶班”是四大徽班之首,陣容之強無人能比。但如果總是這一班人,又總是上演該戲班的擅長之戲,觀眾也有看膩的時候。為打破這種尷尬,“三慶”最初重金禮聘著名小生徐小香,於是在程長庚和徐小香這兩位“超一流”演員之間增加了“對兒戲”,上座率一度上去了。但是不久又發現了新問題:每年入冬之後,在北京最冷的一個多月裏,觀眾是不樂意進戲園子聽戲的。因為劇場沒有取暖設備,到處透風,簡直像個大冰箱。怎麼辦?要想在一個多月的時間持續上座兒,就得編演一種連續演出的長篇劇目,讓觀眾看完今天的,明天還想再來,接著看下邊的。題材到哪兒找?無非是從《三國》、《水滸》一類家喻戶曉的故亊中做文章。請誰來執筆呢?這可是個最大的難題。因為當時的藝人大多“幼而失學”,在舞台上可以生龍活虎,拿筆杆子就寸步難行。何況像《三國》、《水滸》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地位幾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其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全都婦孺皆知,其中一些段落(如“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的對話,許多人能倒背如流;其中體現的某些處事準則已經成為人們或尊奉、或鄙棄的人生哲學……

沒想到人才就出在自己的戲班之內。老生演員盧勝奎,論演技和聲望雖趕不上“大老板”(程長庚),但他是官宦家庭出身,肚子裏有墨水,演技方麵也有獨到之處。看來,編寫長篇劇目的重擔,就非他莫屬了。於是,盧根據“三慶”演員們的戲路子,將《三國演義》從第34回直到52回中間的一段故事,編成了36本連台軸子戲。排戲的任務也落到盧頭上,盧還親自扮演了諸葛亮一角。

“三慶”如獲至寶,每年都從冬至這天開始演起,戲由劉表托孤、劉備馬跳檀溪演到取南郡,然後翻頭重演一場《長阪坡》,一直演到臘月十六封箱。這出戲每年隻演一回,同時每個演員自始至終隻扮演一個角色——程長庚扮演魯肅,徐小香扮演周瑜,盧勝奎扮演諸葛亮,楊月樓扮演趙雲,黃潤甫扮演曹操,錢寶峰扮演黃蓋……真是群策群力,這樣的一組連台本戲,仿佛少了哪一個人都不行。而每一個演員在這一段時間內,也真像是讓那個角色的靈魂附了體。他們晚上演戲,白天或許就要翻閱一下《三國》的有關章節,揣摩一下自己這個人物的聲音笑貌,想一想自己昨天在台上哪些地方演出了味道,哪些地方還有距離。觀眾也是一樣,《三國》的情節是平時再熟悉不過的,此際已到年底,即將開始新的一年。在這樣的時刻,到我園子挨凍不僅是為了欣賞名伶們的超常演技,更是借助劇情溫習一下人生哲理,自己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哪些地方做得大義凜然,哪些地方渺小卑微?今年已逝,悔之已晚,那末寄望於明年又當如何?由於以上種種,“三慶”的“三國”戲不僅連續客滿,而且應該說,在京劇的戲班史中寫上了很光輝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