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蕭長華和《三國誌》(1 / 1)

編寫36本“三國”戲的盧勝奎在1890年去世,享年68歲。實際上,完整的36本演出形式並沒有延續多久,因為扮演魯肅的程長庚已在1880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也差不多相繼病故。結果隻剩下《群英會》一段,成為能夠比較常演的劇目。

1878年出生的蕭長華,17歲時得到了盧戲36本當中的12本——8本《赤壁鏖兵》(略有殘缺)和4本《取南郡》。這12本在他手中珍藏到30歲,剛巧發生了兩件亊,一是蕭本人已在“喜連成”科班任教,“喜”字的學生已經有了四五年的基礎;二是碰上了光緒、慈禧的“雙國喪”,所有的戲班都得停業100天。怎麼辦?蕭立誌把殘缺的“三國”戲恢複出來,以求不使前輩的心血白白浪費。他一方麵利用夜晚,挑燈閱讀《三國演義》,將劇本“逐字逐句地核對訂正”;同時慢慢又發覺“最初的本子可能就是一份比較詳盡的提綱細目,在不斷的演出中逐漸充實、豐富,才形成最後的規模”。有了這兩方麵的認識,蕭的心裏和筆下才漸漸有了“準頭兒”。到了後期,他心中更把“喜”字的幾個學生放在劇本中一並思考,於是整出戲的雛形漸漸出現,原來的8本變成了6本,戲名也定為《三國誌》。

接下去就是排戲。首先是分配角色:雷喜福的諸葛亮,王喜秀(金絲紅)的魯肅,趙喜貞的周瑜,侯喜瑞的曹操,陸喜才的黃蓋,耿喜斌的蔣幹,康喜壽的趙雲……排戲當中的關鍵一仗,是“摳”(讀kou,雕刻的意思)好雷喜福的諸葛亮。因為頭一本就是諸葛亮的“舌戰群儒”,沒什麼唱,全憑嘴巴去“說”。“說”比“唱”難,而且這裏的“說”還不是大白話,經常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些半文半白的原文,觀眾聽起來不那麼順當,於是難上加難。當時“喜連成”沒設文化課,學生識字無幾,學習就全靠老師的口傳心授了。

口傳心授是京劇教學的一大特點,優長和不足混合在一塊兒,有時很難分辨。好的一麵是,即使學生不甚明白劇情戲理,隻要老師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給“掰”準了,盡管演員不很明白自己行動的含意,但台下的老觀眾卻能理解,因為在這些字句和招式的組合當中,蘊涵著一些欣賞京劇的密碼。密碼是通過長期的演出和欣賞自然形成了,隻要學生能“做”出來,觀眾就能明白。話還可以反過來說,正因為學生理解得不深,便也影響了“做”的準和美,因此也就或多或少影響了欣賞的正常進行。

也許是當時的觀眾太懷念“三慶班”的“三國”戲了,所以一當看到“喜”字的學生動作有規有矩,便都齊聲喝彩。這對蕭長華乃是最大的鼓勵,他感到這些年的辛苦沒有白費。但是,這一種連台本戲還隻是雛形,演員中樂於兼做修改劇本的人實在太少了。在職業的劇作家出現之前,我們在浩翰的演員叢中尋找,也隻找到了盧勝奎和蕭長華這兩位“兼職劇作家”。